名师大家 | 郑丽群:一家两代“教书匠”
郑丽群,理学院教师,副教授。郑丽群在教学岗位上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并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知识与能力双向培养”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赞誉,获评2019—2020年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获评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言传身教,严谨认真
“我觉得自己任教这么多年,其实并没有做出过什么轰轰烈烈的教学伟绩,我只是在教学上多付出了一点而已。”郑丽群谦虚说道。从2002年来到辽宁科技大学任职,20年教学生涯对于郑丽群来说是难忘的经历也是珍贵的馈赠,郑丽群认为一切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郑丽群的父母年轻时就是进步青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报名支援东北建设,于是两人怀揣着一腔热血从繁华的都市上海来到了钢城鞍山,他们用青春为鞍山谱写了一篇热烈的散文诗,也在儿时的郑丽群心中种下了热血情怀的种子。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郑丽群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对三尺讲台心怀敬重,所以郑丽群对待教学总是严谨认真的。她利用“一讲、二练、三思考”的教学方法,综合同学们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
兢兢业业,种得桃李满园
除了专业知识的教授,郑丽群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与个人能力的培养。“我曾有一名学生—孙菁,当我教他们专业课时发现他偏科,有课程已挂科了,但他对编程却有很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找了一个机会和他交谈,引导他按着自己爱好的科目规划未来,并额外给他布置一些编程任务,对他的每一个进步我都给予褒奖与鼓励,这样也带动他从被动学习的科目转变成了主动去学习,总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孙菁如愿以偿在北京就职一家很好的公司,现已成为部门骨干,直至今天仍然和我保持着联系”说到这里郑丽群不自觉的扬起了嘴角,眼睛里也闪烁起骄傲的光亮。
孙菁不是个例,在郑丽群的漫漫教学经历中,还有很多像孙菁这样在郑丽群的悉心引导下走向光明未来的学生,他们是郑丽群教学过程中最朴实的成就,也是郑丽群教学生涯中熠熠生辉的勋章。
同样的,在很多课外比赛中,郑丽群也总能以她敏锐缜密的思维与真诚耐心的态度为其指导的团队打下一剂有力的“强心剂”,最终协助同学们在各类设计比赛中斩获不凡的成绩,由她指导过的多人毕业设计也曾获得校、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这不只是对郑丽群业务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认可。
谆谆父母心,殷殷师者情
郑丽群的父亲曾经调侃自己与女儿都是“教书匠”,郑丽群觉得这个称呼是可爱的,但是她又“不甘心”只做一个“教书匠”,她还想在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充当更多角色。她曾多次跟随院学办老师走访学生家庭,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更加积极上进,疏导家庭情况特殊的同学要更加努力进取。也正是这样与同学们密切接触的经历,让郑丽群更加注重对身边学生的关心与帮助。
疫情期间,网上授课给一些处在网络没有完全覆盖到的地区生活的学生带来的很大的学习阻碍,杨璐同学便是其中之一。郑丽群在开直播课前及时了解到他的情况,主动联系他,给他传课件、学习资料,实时通知他课程进度,询问他有没有不解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坚决不漏掉一人的教学初心,期末考试,杨璐同学不仅没有落下进度,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郑丽群的学生这样说道:“郑老师特别细心温柔,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我们的情绪波动,还会在我们迷茫时语重心长的开导我们,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也总是积极的帮助我们,为我们的人生规划提供好的建议,当我们遇到难心事时也愿意和她分享,感觉我们不只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家人。”
严于律己,执着初心与热爱
身负教书育人的责任,郑丽群的工作是充满压力的,对此郑丽群有自己的排解小妙招。她喜欢同家人或三五好友一起出去旅游,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静谧的山林里,清脆的溪流声中,郑丽群觉得一切似乎都得到了满足。
在旅游的过程中,郑丽群更喜欢去各地的博物馆观赏几千年前的中国匠人打造的历史瑰宝。郑丽群说:“每当我看到这些展品的时候,我都不由得赞叹古人的智慧。联想到我国现在很多科技上的进步,也由衷的为自己的国家而感到骄傲。我常常对我的学生们说,你们就是国家的未来,古时候很多外邦国家崇拜我们的丝绸陶瓷,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与我们做生意,这是那个年代国家强盛的标志,而现在高新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国家实力的象征,而这都要靠你们去完成。”
当被问及怎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好老师的时候,郑丽群思索了片刻,笑着说:“教育的根本就是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未来。以学生为本,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做到这些,这样大概就是我认为的合格的好老师了,当然这也是我对自己一直以来的要求。”
执着于教育初心,郑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从一而终,临近退休,她最挂念的仍是该如何在自己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为同学们再多付出“一点儿”。纯粹于当下生活,郑丽群始终忠诚于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是作为老师、朋友亦或是女儿,她都永远保持着热情虔诚的态度,似春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