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视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走进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视界

2021-04-13 17:14

来源:原创 于萌逸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每日一问,今天,你“有效阅读”了吗?别急着回答,让我们先穿越到古代,看看古人的“阅读宝典”叭。

       李白 观其大略

       李白曾认为“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说明对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误解,由来已久。理解“观其大略”的本意,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大略”的含义。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大略是被观的“对象”,而不是观时的“状态”。因此,“观其大略”并不是粗略地了解。其次,大略也不等于大意或大概,而是其中大的方略。正是善于汲取和研究大的方略,才能造就出诸葛亮这样的大政治家和大战略家。

“观其大略”的本意,应该是寻求、观察和研究其中(书本中或事实中)深远的谋略。这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但更多的还是体现着一种读书的旨趣。“观其大略”这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明确而强烈的战略指向。“大略”不是大而化之,而是需要宽广的视野、严密的论证和精细的推敲。因此,既可以是精读,也可以是泛读,更多的是研读。

“观其大略”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学习选择的标准是“大略”。诸葛亮侧重那些包含大略的书,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层次上的内容。二是汲取的重点是“大略”。学习时注意吸收其中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智慧,可以说是“无略则略,有略必观,有大略必大观”。三是研修的重点是“大略”。包括大略的建构、落实和得失等等。

总而言之,真正的“大略”不可能是浅显的,而且正因为其大,容易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因此研判大略、理解大略和谋划大略都需要大智慧。这种智慧与华而不实和粗枝大叶的作风,应该是无缘的。


陶渊明 不求甚解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理解语句,不能脱离语境,否则会有断章取义之嫌。所以结合全文意境,我们会发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只是在描述一种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的从容态度(他在《归去来兮辞》里也说“乐琴书以消忧”),从而强化前文“不慕荣利”的超凡脱俗,也跟后文的“常著文章自娱”和“忘怀得失”相呼应。

为什么陶渊明在说起 “好读书”的时候,会特别强调他不是为了寻求“甚解”呢?历史上有很多用心读书的故事,在“欣然忘食”的五柳先生之前,就有“铁锥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结发悬梁”的孙敬、“囊萤夜读”的车胤等等。但是,他们都是在为了将来能有所成就而勤学苦读。他们之所以“好读书”,正是为了寻求“甚解”,一定意义上是抱着功利的目的的。

而陶渊明他不屑与为了功利而勤学苦读的人为伍,所以,他强调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言外之意是:他很喜欢读书,可他不像别人一样是为了学到什么才喜欢读书的,接下来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从正面讲述五柳先生的读书目的,即每当他在读的过程中有所会意的时候,就会高兴得饭都忘了吃。行文至此,五柳先生“好读书”的目的就交待清楚了:原来,他只是为了追求“会意”时产生的那种“欣然”,他只把读书当作消遣、自娱的一种方式。

笔者认为,这强调的,是读书的态度。有时候,我们会经常苦恼读过一本大部头的名著后,脑子常常还是一片空白。殊不知,在读的过程中,读书带给我们的欢愉,有时,比强迫自己摘抄在本子上的只言片语,更为宝贵。


韩愈 提要钩玄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

「提要」,就是知道重点是什么,这是知其然;而「钩玄」,是知道这些重点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是知其所以然,也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区别,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区别,前者是表层把握,后者是深度理解。

阅读任何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提要钩玄法」,分「提要」和「钩玄」两步进行。

先快速浏览一遍,把握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要点有哪些,可以列出个纲要。然后,有必要继续阅读的话,就需要针对这些要点进行深度阅读,这是慢功夫。「提要钩玄」,本质上就是「快速阅读」和「深度阅读」的结合,前者用最短的时间抓住重点,后者用最慢的功夫吃透重点。

苏轼 八面受敌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特别是在精读方面,他独创了“八面受敌”精读法。这种读书方法使他受益无穷,也为古今学者所称道。

所谓“八面受敌”精读法,苏轼在《寓简》卷八中作了详细介绍:“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也就是说一本书特别是经典书籍,包含着多方面丰富的内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步步深入,就能读懂整本书籍,书就读“厚”了。这是他长期读书经验的总结。

苏轼在谈到他读《汉书》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轼运用“八面受敌”精读法的一个范例。

“八面受敌”精读法,不是浮光掠影地泛览,更不是走马观花地涉猎,而是对某一著作集中精力和心力,做到“一意孤行”,各个击破。 “八面受敌”精读法还包含着“运筹学”思想,即如何科学地运用自己的力量,使智能达到最高峰。按照现代科学方法而言,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有了这些阅读宝典,何愁不能有效阅读了?安装这期大家导读,重启我们的阅读之旅吧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