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互联网+”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

2021-04-15 17:16

来源:河北地质大学 杨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摘要: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当前正值“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衍生出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给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降低大学生准入门槛。各高校就业部门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从“互联网+农业、医疗、餐饮、教育、服务”等项目中进行尝试,以互联网思维来加精准化指导来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将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探究入手,调查大学生就业主要面临的困境,通过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可以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需不平衡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每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快速攀升。2020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高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众多大学毕业生陷入严峻地就业困局和巨大的多重压力,使得就业竞争尤为激烈,尽管近些年有很多新生行业,但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数量上涨需求。

2.专业领域不平衡

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专业时总是会倾向于当下热门专业,使得大学生毕业生普遍地存在专业人数分布不平衡现象。近几年,国际经济学、法学、英语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规模最大,然而对于现在社会急需的精密制造、数据统计、环保等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在招聘时就会出现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急需专业的用人单位招不到专业人才的现象。

3.现实和理想不平衡

追逐高薪的企事业单位成为当前大学毕业普遍追求的“理想工作”,他们的心理预期远远高于现实的岗位需求水平。更有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对较低的薪水岗位根本不屑一顾。毕业生对于自己的期望值太高,然而各企业选人也挑剔,并不完全青睐于应届毕业生,造成了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局面。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1.“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造成就业负担,在以往就业信息获取缓慢、就业渠道阻塞、校企独立等问题下经常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脱节,人才市场人满为患,效率低下。然而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一些就业问题迎刃而解。在疫情期间各高校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网课和“就业指导”专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和专业指导老师在线答疑。“互联网+”模式正在悄无声息的融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领域,成为高校指导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2.“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

“互联网 +”不仅会使人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而且会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血液,为中国社会发展创造数以万计的产值,也相应地创造着数万就业岗位。“互联网+”时代的微商和电商销售人员需求大,同样的计算机直接相关人员的需求也大,如计算机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网络专家和程序开发人员等一些前沿的发展行业。这就直接带动了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互联网+”为大学生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大学生需在大学期间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夯实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在“互联网+”时代下占据就业优势奠定基础“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产生的意义。

3.“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

就业择业的重要性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近些年来互联网,房地产以及金融行业发展势头很不错,薪资待遇高,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高。因此越来越多的非专业的大学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互联网+”为相关行业筛选出更多的非专业人才来打破供需不平衡,专业领域不平衡,理想与现实不平衡的现状,并将持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大学生在“互联网+”就业新形态下所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就业新形态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渐渐不再注重提升自我能力。对于参加各种大赛,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国创新创翼大赛、学科竞赛等专业竞赛活动不感兴趣,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他们刚步入社会后就业就受到各种挫折,甚至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2.“互联网+”就业新形态下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

在当下,“互联网+”就业新形态下,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行业崛起,例如电商、各类直播、网红等近些年通过发达快捷的互联网而发展起来,这种看似在家对着电脑端或移动端说几句话,或展现自我,或迎合大众,就能赚钱。这类新兴行业在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不同于以前个别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这种想要不劳而获,用细微的努力换取巨大的成功的就业观念更是万万不可取的。

3.“互联网+”就业新形态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畏惧心理

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无法将自身知识转化为社会需求,只有在一段时期内不断的磨练才能成长,学以致用,完成蜕变。此外,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不理想工作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社会阅历浅,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工作定位不准,以及自我能力不完善等。此时很容易出现心理落差,直接导致大学毕业产生就业畏惧心理。在当今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招聘,高效便捷,准确率高,但对大学毕业生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畏难、畏惧心理,使其就业信心受挫、心情焦虑、缺乏进取心,对于就业抱着听天由命的状态。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的结合意义与应用策略

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难解决

为缓解“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心理压力,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利用“互联网+”的大平台有利于大学生收集到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同时“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让大学生们有了更多地施展空间,缓解了心理压力的同时为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为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性和推动力。

2.“互联网+”的应用策略

“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科技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了实体经济创新力和创造力。“互联网+”的发展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促进了各个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调动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方积极性,并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了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五、结语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提升精准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精有效的服务指导,也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便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为其开拓一片光明的前途。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