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文字与声音的力量
听书
-文字与声音的力量-
rain, sunshine, moon, mountains,
rivers, clouds, flowers and birds
《黄昏》
季羡林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
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 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黄昏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
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
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
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
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只剩下朦胧的夜。
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
再走到哪里去呢?
这却真地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
随了瞅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么?
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
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么?
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
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 ,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
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 了。
只剩下朦胧的夜。
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然而,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
再走到哪里去呢?
这却真地没人知道了。——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
随了瞅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么?
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
随了西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么?
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
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 ,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关于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听书有感
有时候抬头看看天,它可能出现在了别人的朋友圈;
有时候低头看看地,它可能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你时常忽视了身边经过的人、事、物,只把目光集中在了终点。
如果你仅仅只是路过的话,沿途的风景就全部丧失了。
不论路的终点是什么,沿途的风景一定不会让人打不起兴趣。
多多留意路旁的风景,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