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员碎碎念:用“林妹妹语录”撬动职场沟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导员碎碎念:用“林妹妹语录”撬动职场沟通

2021-03-25 15:05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 谢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最近网上流行红楼式语录,说话总是不自觉联想到“林妹妹式”语言风格。

无论初亮相荣国府,还是海棠起社亦或大观园相聚,看似“爱使小性儿”的林妹妹语言幽默得体,灵动可爱。然而与之相比,不少毕业生踏入职场,感叹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活千差万别,稍不注意,就容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语言是门艺术,职场表达更需学会共情,学会有效沟通。在职场,80%的问题都来自沟通问题,人际关系中,80%的矛盾都源自沟通不畅。沟通的低效让部分职场新人惧怕沟通,然而越不愿意,问题越严重,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与其走入职场才开始学习沟通,何不如在大学生涯阶段,撬动沟通的钥匙呢?

不是谁都“心较比干多一窍”,也不是谁都能“弱柳扶风惹人怜”, 大观园是个小社会,红楼这场梦里,市井人家、嬉笑怒骂都是学习的宝藏,让人看到哪怕再腌臜粗鄙市侩繁杂的众生肖相当中,也有至情至性的林妹妹为代表的女儿们,保全自己不至于陷入泥沟,成就个人“了悟”的生涯历程,这份职场沟通方案,就由林妹妹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红楼,一赏大观。(以下请自动带入林妹妹语音包)

要知道,走入职场想再找时间学,可不能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周瑞家的给黛玉送宫花,恰好黛玉与宝玉在一处,黛玉问周瑞家的“这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大家都有?”得到周瑞家的回复后,她把宫花一掷,“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你以为她在怼周瑞家的拜高走低,其实是说给宝玉听,言下之意“看吧,看吧,我在你家地位不高处境堪忧,你还不对我好点!”

听话要结合环境,要听懂别人的言外之意。这就需要我们暂时抛下自己的视角,彻底站到对方位置去理解,当然,理解不等于赞同。只是帮助你明确对方的思维方式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沟通才是高效的沟通。所以最有效减少误解的方法,就是少一些想当然,多一些确认。在对方说完后,你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复述一遍,然后询问:我这样理解可以吗?

 

2.一石悠悠投二鸟

黛玉听到宝钗给宝玉解释自己常吃的冷香丸的做法,还把自己的金坠子从衣服里面摘出来给宝玉看,黛玉“小性儿了”,于是先调侃“我今儿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今儿他来,明儿我来,不至于太寂寞,也不会太过热闹,岂不很好?”让原先的两人不至于尴尬,但心里有气,于是借雪雁来送暖炉,借口批评雪雁,说了出来“你只到好意护主巴巴送来,却不妨别人家笑话,幸亏是姨妈家,倘或别人,指不定说你嫌弃主人家待客不周,亦或自己矫情,非要用自己的东西呢。”你看,一唱三叹,从“行为——结果——评价——分析”四个层面,在怼到宝钗与宝玉的同时,也很好地保全了薛姨妈的善意。

很多时候,为了避免说话时伤及无辜,可以采用“结果导向”的倒逼原则,逐步聚焦说话的目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有人说事前讲大形势,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以下表述,有所针对,为防误伤,切勿对号入座。”


3.假作真时真亦假

上面那一出还没完,后面回去大观园,黛玉还不够消气,继续借宝钗的金钗与冷香丸的事儿笑话宝玉“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人家吗?”看似是玩笑话,但醋意很浓,明摆着“你看你看,你们啥都是一对,干脆在一起好了!”看似添油加醋,实则反套路,让说话者自己意识到问题。

黛玉与宝玉之间的“吵架模式”常常是这样:黛玉“小性儿”拈事儿发难,宝玉赶紧赔小心,黛玉赌气,宝玉解释,黛玉继续怼,宝玉气急,两人怄气,黛玉开始哭,生死离别,越说越严重,宝玉陪着掉泪,“堆叠起千百样款语温言来劝慰”,最后在黛玉的一啐一叹一笑间,俩人和好,循环往复。而俩人最后一次吵架,却是在宝玉说了三个字“你放心”后,再也不生事。


原因就在于宝玉知道,黛玉看不开、放不下、撒不脱、忘不掉,因为寄人篱下,不知将来今日,所以患得患失,宝玉索性说出来,让她宽心,看似是禅宗悟道的三个字,其实是解了黛玉内心惶惶、执念太深的心魔。职场中也是这样,积极沟通不等于当复读机,与其百般解释,不如鞭辟入里,看到问题本质,把握到对方真正关切的地方,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路看下来,我常常在俩人的互动中,不知不觉露出了“姨妈笑”,这俩人的对白比诗词有意思,拜服老曹说文遣词的功底。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读出了《易》,道学家读出了《道》,佛学家读出了禅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借用这部巨著,学习语言的艺术,咂摸人生圆缺。如果你能从这份方案中有所收获,身为人师,自然欣慰,叹道:“也亏你倒听她的话。老师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当然,“你心中自然有老师,只是进了职场,就把学校学的,都忘了。所以啊,安静学习吧,还没到职场,你倒是学会了。”

大学四年,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倒是不聚的好。”林妹妹这句话强词夺理,又辨无可辨。在老师看来,如果用到职场的蜕变上,改成“人有破就有立,破时痛苦,到立时岂不畅达?既畅达则成长,因而破茧自然是必然。”岂不是好的?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