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求真知,助脱贫”实践调研团赴内蒙古扶贫调研
山东理工大学“求真知,助脱贫”实践调研团,其前身为“情系雪域教育,梦飞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服务团,经过与“向草原”公益联盟的组合升级,形成了如今的山东理工大学“求真知,助脱贫”实践调研团。调研团队从始至终立足于国家脱贫工作实际,以“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实践调研目标,致力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将拳拳之情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去。
该团队于2013年远赴西藏进行基层素质教育调研,积极参与“向草原”公益联盟夏令营与冬令营活动,努力为民族脱贫攻坚事业添砖加瓦。团队走进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县,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状况,积极推动与实现山东理工大学教学实践基地落地,对藏区小学教育进行定点帮扶,形成了具有汉藏双重特色的教育小课堂,给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脱贫意见书。之后,团队参与成立了向草原公益联盟,走进内蒙古扎特鲁旗深入调研中小学教育现状。在生物课堂上,有他们悉心指导小学生观察菠菜的身影;在海滨城市青岛,有他们带领孩子们参观研学的足迹;他们在这片广袤的大草原上挥洒着赤诚与热爱。不仅如此,团队还对农牧产品销售以及基层干部社会治理情况展开调研,提出了农旅产品助力牧区脱贫,电商跟进,媒体宣传,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等建议,受到当地政府与学校的广泛好评。在调研期间,团队成员申请了4项软件著作权,其中2项获批,2项在审,取得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手工课实践成果——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荣获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奖等多项奖励,并与厦门大学竹蜻蜓团队在上海进行了线下交流会。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快胜之年。如今,团队经过组合升级成立“求真知,助脱贫” 实践调研团,在山东理工大学领导的深切指导下再度出发,前往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与问题,开展西藏革命老区的红色传承案例访谈。调研团队从相对脱贫识别、监测与治理路径探索等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利用数据挖掘、情报分析等方法,通过政策数据以及学术文献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发掘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
在调研过程中,“求真知 助脱贫”实践调研团基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情报学、计算机信息与技术、文化产业管理等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和前沿识别技术,深入挖掘学术期刊关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研究成果和民族地区相关的政策文本,在文献调研、社会调查、数据挖掘与情报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对内蒙古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的实地调研,通过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多种形式,构建起了相对贫困识别监测模型,进行了多维度路径的探索,并根据模型得出治理路径,为借助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一定切实的保障。
山东理工大学“求真知,助脱贫”实践调研团,全力深入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第一现场,以红色文化的丰富元素为依托,在已有的民族地区有效实践的基础和优势条件下,创新性的提出了“相对贫困”的识别方法,构建起“相对贫困”监测模型体系并调研制作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图谱,提出了治理路径探索的新点子,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