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归·湘窑|烈火熊熊炼此瓷,寄我真心于器中

“子归”曰归
归于传统 共同领悟古老文化的魅力
归于传承 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瓷,污泥土石以塑形,施以釉彩,绘以图案,注以诗文,经烈火淬炼,褪去污浊,化除浊气,其质薄,其色润,其釉亮;自此,历经千年而不朽,饱尝风雨而无惧,任斗转星移,它跨越山海,穿梭时空,向我们倾吐旧日风光。
中国炼瓷,自古有之,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东西南北,各有所长。今日仅以湖湘名窑为例,以小见大,一睹中国瓷器风采。

长沙窑彩绘大唐气象



观器物,见巧夺天工之姿
更为难得的是,长沙窑更是开创以诗文装饰瓷器的先河,瓷器上的诗也就被称作了“瓷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在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中,就有着这样妙趣横生的诗句。这些诗词通俗易懂,不重格律,多反映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并没有被收录进《全唐诗》,只是保留在瓷器中。也难怪有学者将长沙铜官窑称之为“唐诗的弃儿”。
安史之乱,唐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战火纷飞,山河失色,但对长沙窑来说,却是一个难逢的机遇。 战乱加速了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南北之间的碰撞,带来了彩瓷,也真正开启了长沙窑的辉煌光景。 此后,长沙窑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畅销,更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海外。
然而,长沙窑很快就由盛转衰。五代时期的战乱对长沙窑的生产,出售和创新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盛极一时的长沙窑急转直下,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再也无人问津。
书就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抒发自己的生活闲趣,绘上自然风光花鸟鱼虫传达自然生趣,这是市井街头的文化气息;绘摩羯,描胡人,吸收海外精粹,这是万国来朝的生动写照。装饰着瓷器的是昔日的华光。经越南,至印尼,临阿拉伯,漂洋过海,运载着的是强盛的国力。
瓷器与中华,在外者眼中,都是一个“china”。盛世中华与灿烂的瓷文化向来是密不可分。



醴陵窑浓缩近代变迁



自唐代长沙窑首创釉下彩绘,釉下彩在历朝历代得到传承与发展,但在整体上都只用单彩或双彩。直到晚清时期,同样出于湖南的醴陵窑大胆对这项古老的技术进行革新,采取“釉下五彩”——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极大提高了彩绘的色彩表现力。不仅如此,醴陵窑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有着更多的创造,如复色彩料、分水法等。

受近代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这个时期的醴陵瓷不仅有传统的水墨画法,也吸收了西方的画派理念。下图这个醴陵窑釉下五彩花卉纹瓶,用色大胆鲜艳,对比强烈,仿佛是春光灿烂,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花朵染上了璀璨的金色光芒,在瓶上盛放。相比于传统水墨的淡雅,它的色彩浓郁得仿佛要从瓶身流淌下来,这种技法更像来自西方印象派。

醴陵制瓷虽历史悠久,但醴陵窑的声名大振却要从清代谈起。在这个故事里,离不开两个主人公——熊希龄和文俊铎。他们怀振兴湖南瓷业之心,赴日考察,归国后创学堂,建公司,引技术,聘名匠,终创“釉下五彩”,为醴陵窑一步步成为“官窑”奠定这第一步。而后,醴陵窑在国内外展览赛会中表现不俗,为中国赢得无数荣誉;又受统治者青睐,一时风头无二。

然而,近代中国的贫瘠土壤,无法给予醴陵瓷充分的养料,这番盛景,终是昙花一现。国民贫困,战乱不断,精益求精,造价高昂的醴陵瓷没有发展的空间,不得不选择停产。
直至新中国诞生,传统的釉下五彩技术在中央的支持下才重新得到了发展。醴陵瓷业总公司,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先后成立,不断扩大醴陵窑的生产规模;中央领导人对它无比的喜爱,国家各种重大场合也都有着它的身影,乃至成为外宾往来的时髦礼品,醴陵瓷不仅仅精美绝伦,更含有深厚的政治意义,因此也被称为“国瓷”。

在近代发展的醴陵瓷,承载着是跌宕起伏的一段记忆。
洋务运动,实业兴国,无数有识之士振臂高呼,开工厂,办公司,以至抵御外国列强的经济入侵,寻求富国强邦之道;在这样的思潮之中得以发展的醴陵瓷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勃勃的生机,热烈的期盼,色彩鲜艳浓郁,让人为之一振;然而,计划失败,理想破灭,家国陷入更深的黑暗之中,醴陵瓷的黯淡又何尝不是那些救国无门之人的落寞呢?直至华夏浴火重生,醴陵瓷也蒸蒸日上,喜庆的色彩图案诉说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欢欣。
这哪是瓷器啊,这是一场劫难,一个新生和千千万万人的悲欢离合。
一件小小的瓷器,诞生在工匠手中之时,就附上了情,或是对手下瓷器的爱,或是名扬天下的渴望,又或是以此长技救亡图存的热烈情怀。而后辗转流传,它又沾染了人世间的气息。艺术与器物之间的差距,就在这一点魂灵。

湘楚大地,人杰地灵,孕育着灿烂辉煌的瓷文化。长沙窑首创釉下彩绘,在南青北白的格局中占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展现大唐盛世繁华;醴陵窑长于五彩,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不断发展,不负“红官窑”之名。它们辉煌过,也沉寂过,在漫长的光阴中静默等待,等一个人拂去它们身上的尘埃,重拾古老的记忆,开启尘封的记忆,体味深藏的情感。



这里是“子归” 如果你也热爱传统文化 可以多多关注我们哦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微小的力量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
出品:“星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策划:张思敏 孙艳艳 图片:胡慧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娄晨夷 编辑:胡慧芳 审核:郭书畅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