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礼仪之邦走进时代 有礼节反溯而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当礼仪之邦走进时代 有礼节反溯而至

2021-04-25 20:24

来源:合工大电气学院 梁德栋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不久前举办的“两会”上

“两会”代表见面

不握手改行“拱手礼”

成为今年一道

很接中国传统文化地气的

独特风景线

大方得体又优雅庄重

“中国礼”让大家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

更有“两会”代表提倡

见面行“中国礼”

彼此拱手相见

不知同学们对此看法如何

又了解多少呢

就让小编带大家开启这场

在传统文化中

颇为精彩的“拱手礼”之旅

拱手礼的历史源远流长

始于上古以表自谦

后广泛使用于同辈间见面交往


《论语·微子》中曾记载

子路对孔子行拱手礼

“子路拱而立”

同时

在中国古代初期

诞生的礼仪规范

大多以观察人体

是否符合“得一”的原则而确定

 “抱元守一”

是对肢体动与静的普遍要求


由此也可见其历史悠久

门道深厚

拱手礼又称作揖

其一举一动

都有礼仪之风随行


但是大家也需要注意

这拱手礼可不是

随随便便的一拱手

一不注意

就有可能闹出笑话

拱手礼男女有别

男子行礼时

左手包右手,以左示人

表示真诚、友善与尊重

女子行礼时

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简单来说

就是“男左女右”

此外

拱手礼的核心动作是“拱手”

行礼时

双腿站直

上身直立

(一般适于对平辈)

或微俯

(一般适于对尊长)

双手相互握合于胸前

形成一个拱形

不高于颚,不低于胸

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

而在新的时代

拱手礼毫无疑问

是礼仪界的一张“王牌”


相比于古代

适用场合更为广泛

重大节日、场合可以用

见面、告别可以用

祝贺、感谢同样可行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

中国拱手礼

又避免了人体接触

成为了天然的防病毒措施

何乐而不为呢?

在“两会”上

两会代表们的提倡与行动

既是对安全卫生方面的考虑

也体现着国家对

传统文化的尊重


作为唯一一个

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

“中国礼”的复苏

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历史变迁中

我们的礼仪几经变换

但饱含文化价值的“中国礼”

依旧能获得大众自发的喜爱

何尝不是文化自信的成果?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推行“拱手礼”

既保证了安全卫生

也满足了国人

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渴求和向往

让我们都行动起来

传承好传统文化

相信

我们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