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丨61天!“挑战杯”全国铜奖背后的笑与泪!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呼伦贝尔学院丨61天!“挑战杯”全国铜奖背后的笑与泪!

2021-04-26 10:56

来源:呼伦贝尔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党委宣传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请多多指教~


还有20秒


时间马上就要到了。镜头前,学生仍在自然流畅地进行着项目内容的讲授,她的眼神在PPT、评委间自如切换,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计时器上飞速更新的数字。

最后2秒,结束语的尾音圆满落下,微笑、鞠躬,时间刚好。

这正是2020年举行的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现场,共有来自全国的2786所高校179,000个项目参加比赛。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评审,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琳老师指导的参赛项目《蒙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铜奖。

项目简介:

项目致力于打造内蒙古新的非遗文化教育品牌,计划到2020年在H市开设第一个非遗学堂。主要为中小学生提供研学与企业团建、企业活动、旅游等方面独特的非遗学习新体验。

该项目把内蒙古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课程体系中,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个体独立创造精神,深入挖掘个体艺术技能。该项目将继承“后来居上”的基本原则,借助非遗课程,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在培养学员兴趣的同时,让每位学员都能了解内蒙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保护和推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想必你也在好奇

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队伍?

他们成功的背后是什么?

接下来,和呼小鹰一起走近他们!





初心

为家乡非遗文化

传承做出微薄贡献



离挑战杯开赛还有一个月,在刘琳老师的“牵线搭桥”下,志趣相投的杨柳、董丹丹、白龙宇、王佳顺利的组成了团队。

挑战杯要求作品新颖,具有创意、能引起社会共鸣、折射出正能量。在找寻灵感与创意时,他们遇到了很多难题,正因如此,他们更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取长补短,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经验结合。

头脑风暴选题、研究历年获奖作品,数周的调查研究后,项目仍未定稿,这让团队的忧虑渐上心头,没想到,某一天的一场小游戏为他们打开了比赛之门。

那天,团队讨论之余,刘琳老师教他们用糖果模拟棋子下棋,放松参赛的紧张心情,就是这样一款不经意的小游戏却成了他们项目的起点。

那是一种传统的启智游戏,蒙古语称“宝根吉日格”,棋子模拟狗与鹿的战斗,是蒙古族传统的娱乐项目。他们便从这个游戏开始,探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文化融入项目中。

之后,在线会议就迅速开展了起来。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查找哪些类型?”

“首先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游戏进行一个归纳总结,然后再具体研究.....”

"大家中午有空吗?我们再谈谈这个项目的名字。”

"我马上吃完饭,等我一会儿!"

“那我们先开个在线会议,大家快进来!”

这是他们每天的日常。




负责主讲的白龙宇一边处理院系学生会的工作,一边精心打磨项目中的教学过程,“白天都在准备比赛,晚上就做表格整理信息!”他恨不得把24小时当48小时来用。

负责整理归纳,行业背景分析的董丹丹,一边复习理论知识,一边思考教学方法,桌子上的资料看了多少遍,换了多少本,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从初赛到决赛,仿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所有都是从无到有”董丹丹回首这段时光,有太多的感动和欢笑。



备赛的日子里用“闻鸡起舞”“披星戴月”来形容他们的作息规律一点儿也不为过。“早上六点钟和晚上十二点钟的校园我算是都见过了”杨柳打趣地说。

早上六点钟开始研究方案,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寝室,一日三餐大家都聚在一起解决,刘琳老师那个小小的办公室已然成为了她们的小家,除了上课时间不在,其余的时间大家都泡在办公室里备赛。


征战

这既是一个比赛的过程

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疫情期间指导老师与队员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线上进行,这更为分工合作增添了难度,不间断的会议,才让项目在艰难中逐步得到发展。

赛期渐近,项目的最后定稿仍有争议,在沟通过程中也是状况百出。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吉文化的宣传,为了扩大受众群,可以进行夏令营学习,并通过收费来支持公司的运转。”

“我不太支持,蒙吉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项公益事业,收费违背我们的创始初衷啊!”  

他们的设计理念不同,让人争论不休,也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口水战”让项目日益完善,在校级比赛中脱颖而出。




项目申报初期就是举步维艰,第一次参加这样赛事的他们,连报名流程都十分生疏,实际操作时也是处处关卡。



“老师,为什么这个使用者不存在啊?”

“刷新,试着再次登陆。”

“此用户不能被添加。”

“怎么项目也不能申报啊”


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到,参赛的第一个难题是报名。离报名截止的期限越来越近,项目不能申报令他们非常焦急,多少日夜心血,难道都将化为乌有?也许是网络繁忙,但却让他们的心慌乱不已。



传承

创新与热爱

留在青春记忆里



云端答辩如期来临,负责演讲的王佳,演讲稿改了又改,由于装在兜里经常翻阅,稿子被磨损得字迹不清,“看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她就隔一天抄一回稿。



比赛前一天,他们还在崇文楼A201教室里操练所有细节,语气的快慢,手势的讲解,教学道具放哪里,学生坐哪里,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早已排练好了。


即使如此,紧张的他们还从知乎上找了一篇“挑战杯答辩评委提问杀手锏”来应对接下来的最终挑战。


进入腾讯会议,他们抽签到中位,在聆听其他团队介绍时,王佳发现这些选手的项目各有干秋,这更加剧了她紧张的心情,“我无法平息自己,只有一阵阵在桌下摩擦双手,难以平静的情绪里呼出一团团热热的气流。”王佳说。


突然间,视频现场出现了刘琳老师的身影,看到指导教师,他们第一个反应是惊喜,第二个反应是安心,紧张的手终于停止抖动。


轮到他们答辩,短暂的一分钟项目介绍,就让他们感到“筋疲力尽”,到提问环节时,通常都是两个问题,到他们突然变成了三个,慌乱之余迅速镇定下来的王佳仔细聆听老师的提问并快速作答,许是紧张的气氛已经达到高潮,时间好像停在那儿不走了,一分一秒,一分一秒,直到评委全部提问完毕,他们的心才从半空中落了下来,摊开手掌一看,手心里全是汗。


计划项目在海量作品中脱颖而出,研究方向日益明朗,这些收获的背后是他们的挑灯夜读,是不惧困难的初心支持,也许是在晚自习后的教室里,也许是在匆忙行进的路上,也许是在课间那十分钟短暂的交谈,也许是在深夜突然响起的语音电话。那个时候,努力工作,不断思考,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心。


获奖后的王佳平静的说道“难做的和应该做的,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容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扬内蒙古悠久文化,这是初心也是热爱,这是起点,但并不是终点,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永远行动着”。


大赛的佳绩这对于“蒙吉文化"团队来说既是一次鼓舞更是一次鞭策。未来,相信蒙吉文化一定会砥砺前行,以红色希望点亮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科技成果来反哺祖国大地。






面对成绩,他们却说......



杨柳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汉本班

参加“挑战杯”是我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不仅是我的一次学术探索之旅,如果说为什么会获奖,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定位清晰,灵活选题。二、视野开阔,勇于挑战。三、团体配合,勇于担当。



董丹丹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汉本班


回首那段共同努力的日子,最初感觉这个比赛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似乎高深莫测很有难度,心里总有些畏难情绪,但是大家都没有丝毫懈怠,慢慢的我发现,“挑战杯”就是一件事,一件比较复杂的事而已,确立正确的方向、团队的交流协作、老师的悉心教导、无数次的整改,这些都不靠运气和巧合。对我们而言,这个奖项是对我们团队奋斗成果的肯定,成绩只代表过去,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个荣誉也将成为引领我们向新高度迈进的动力,未来我们将更加努力,不断开拓创新。




白龙宇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汉本班

回首那段团结奋战、洒满汗水的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起初,在做课题时,很辛苦也很单调,但是我们还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坚持下来。现在想起来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对我们团队来说,在整个课题的制作过程当中,我们学习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团队精神、科学的研究态度、积极的态度和创新思维是我最大的收获,将会让我受益终身。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这只是个美好的开始,我们将勇往直前,再创佳绩!



王佳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汉本班

这次经历让我成长、感悟了很多,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发现了自己的长处;我知道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记得刘琳老师说的话:“只要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发光之前只要做好每一分努力就好!”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抛弃了所有的疑虑和紧张,因为我学会了不在意结果,做好自己的过程。这次比赛非常感谢刘琳老师的陪伴,无论什么时间,只要我们在改内容,老师们就一直陪着我们。我会努力前进,成为更好的自己。愿未来可期!




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斩获铜奖

 61个日日夜夜

1464个小时

87840分钟的准备

当回首全部历程时

每一帧画面都是美好的缩影

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正在火热进行中

你也可以组建这样的偶像派团队

然后斩获国赛大奖!!!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