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篇】观英烈纪念馆,领悟革命精神
英雄当国界,勇士敢横刀
位于合肥西郊风景秀丽的大蜀山东麓,坐落着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之一——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占地107400平方米。在馆内陈列着全省有代表性的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牺牲的190位烈士的光辉业绩,450多幅图画及烈士遗物、烈士手抄、名人字画、领导题词等,并且存放着58本全省烈士英名录,记载了57623名烈士的英名。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王克勤

人物简介
王克勤,1920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县王东店村(今安徽省颍上县六十铺镇高菜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父母和一个弟弟,父亲王晓平字永和,一家人靠租种地主的三亩薄田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后来,父亲因地租太高同地主吵了几句,被打成重伤。王克勤13岁时,父亲含恨去世。自此,母子三人只好靠乞讨度日。1939年7月,19岁的王克勤被保长绳捆索绑抓去当了壮丁。他思念母亲和弟弟,曾三次逃跑三次被抓回,每次都遭到毒打。后来,母亲和弟弟在外出要饭时下落不明。
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6年9月提升为班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到牺牲前短短1年的时间里,他毙伤敌232人,俘敌14人,缴获步枪8支,曾9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当班长后,王克勤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他创立了“三大互助活动”的带兵方法。
1946年10月6日,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王克勤带领全班发挥战斗互助作用,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天,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歼灭大量敌人,全班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3人被评为战斗英雄,王克勤被提升为排长。当时,如何提高战斗力是全军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王克勤的“三大互助活动”及其在实战中显出作用,受到野战军首长的重视。11月以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普遍开展了以“三大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王克勤运动”。各部队根据王克勤班的经验,普遍建立了互助组。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在这次战斗中,王克勤率领全排奋勇登城,身负重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罗炳辉

人物简介
罗炳辉(1897年12月22日-1946年6月21日),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革命家、军事家。
罗炳辉从军31年,从未打过败仗,参加过土地革命、长征、抗日。他带领的军队被周恩来称为“战略骑兵”,能在一天之内攻占下相距120里的两座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中央军委认定为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的战士。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因病去世。
1927年3月,罗炳辉参加在南昌举行的被国民党杀害的赣州总工会领导人赞坚的追悼会上,听到了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朱德的讲话。朱德对他讲,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土豪劣绅;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种,有饭吃,中国才有希望。罗炳辉大受启发,多次聆听朱德的讲课。
1929年4月,罗炳辉任江西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中共中央派滇籍中共党员赵醒吾到吉安对他做教育争取工作。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遵照党的指示,罗炳辉指挥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数县武装起义,随后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之后,他同红军将士一道打下万安,歼灭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唐云山部,转战湘赣,对赣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立了大功。
1930年长汀会议后,罗炳辉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突出重围,抢渡湘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进入西南地区。
1935 年,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渡过金沙江,从西昌进入凉山彝区,由此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在彝区,罗炳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同胞交朋友,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使得沿途有不少彝族同胞积极参加红军。在彝族同胞的带领下,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顺利通过凉山彝族地区,与中央红军主力在将台堡、会宁城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告别延安,奔赴华中抗日前线。1938年,罗炳辉被任命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陈毅并肩战斗,打击日军。
1939年5月,随叶挺北渡长江。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
皖南事变后,为了打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罗炳辉根据多年游击战的经验,制定了伏击与运动游击为特色的包括伏击、纠缠、阻击、扰乱、歼灭等内容的“梅花桩战术”。
1937年,由于多年艰苦的战斗,罗炳辉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中国的时候,罗炳辉因高血压而处于昏迷状态。当第二天神志清醒时,人们把这一喜讯告诉他,罗炳辉再一次振奋了。他坚决要求重返前线,参加受降工作。
1946年4月,解放战争爆发,罗炳辉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6月9日,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新四军向盘踞枣庄的军队发起进攻,全歼对方部队,解放枣庄。1946年6月21 日,罗炳辉因脑溢血而去世。
李月华

人物生平
李月华(1938-1971)江苏宿迁县人。生前为安徽泗县丁湖公社医院院长。李月华同志为人民救死扶伤,鞠躬尽瘁,在自已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作为医生她处处为病人着想,医院里的病房不够,她就腾出自己的房间和床铺,把病人安排到自己家里住宿和治疗,群众亲切的把它叫做家庭病房。这是李月华同志在家开设的病床照片。就是在这张病床上,月华熬过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治愈了成百上千个危重病人。1971年8月31日她带病坚持抢救一名生命垂危的产妇,因劳累过度,引起严重脱水和酸中毒,不幸以身殉职,时年三十三岁。

人有所忘,史有所轻。一统可期,民族将兴。
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
观英烈纪念馆,领悟革命精神。
让我们永远铭记革命烈士,弘扬先辈红色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