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场遇见——《皮囊》,遇见生死
蔡崇达的《皮囊》,是2015年频繁被刷的一本书。蔡崇达,80后,《中国新闻周刊》主编,《皮囊》出版在2014年,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集。“那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终究是我们要去回答的。”这句话写在《皮囊》的封面上,直击人心。熬了夜,一口气读完,期间无数次潸然。皮囊,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肉体。李敬泽在《序》中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的确,蔡崇达在《皮囊》中用自己年轻而“惶恐”的心把和他有关有缘的人一个一个的照亮:阿太、母亲,父亲,朋友,邻居,同学……
其中有一篇叫《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作者和母亲被医生叫去谈话,安排父亲的心脏手术,60%的成功率,作者当时仅仅16岁,倍感沉重,一个人跑道病房的楼顶。遇见了一个同龄少年,也是一样的神情。那男孩子问他“明天是圣诞节,你知道吗?”……“我父亲一直想回家过春节,他说很想看过年的烟花,你说圣诞节能放烟花吗?”作者说“不能吧。”……华灯初上,窗外忽然出现了一闪一闪的烟花的光,“我知道这是谁放的,那一刻我也知道,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我从窗子探出头去,看见三个保安正把他团团围住。” 然后,就是第二天的手术,父亲的手术做了很久,成功了,可是那个男孩子的父亲却再也没能够回到病房。作者写道;“我一个人默默地乘着电梯到楼下。燃放烟花的痕迹还在地上,灰灰的,像一层淡淡的纱。我知道过不了几天,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从生到死有多远?可能就是呼吸之间吧?和生比起来,死是永恒。我们每一个健康的人都会以为自己会活的长长久久,所以总愿意说明天会更好,可是,人的一生里面,明天也是有限的啊。木心先生说,“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就是你要时刻有一种清醒:人都是要死的,生活只是死前的一段过程。所以我们说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颗划过苍穹的流星,虽然短暂,可是要闪光!
什么是生命的闪光呢?
好朋友在电话里说,他的公公去世了。85岁,癌症。老人有五六个儿女,都很出息,可是也基本都在远处。老人担心孩子们离家多年不懂得老家丧事的规矩,所以生前写下了整个丧事的流程,事无巨细。包括通知哪些人,每件事找谁办、大概什么价格,等等。老人应该是怕孩子们被乡亲笑话或者花了冤枉钱罢?最让我们动容的是,老人想到他去世之后,孩子们要把他送回老房子守灵,而老房子是平房,要烧火炕的,所以老人把烧炕要用的木头都用斧头劈好,一块一块的,整整齐齐的码成一小垛……可敬的老父亲啊!85岁的高龄,拖着癌症的病痛,老伴瘫痪在床,孩子们不在身边……而他所做的安排,竟然是替孩子们筹备他自己的丧事!朋友说老人一生要强,从不索取。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段,依然是有条不紊的安排着身后的一切,最大限度的为孩子着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位老人,可能只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平凡,普通,可是,我们却看见了他生命的闪光。这种闪光,无关乎功名和利禄,它只是一种人之初的本分与持守。
朋友说,这件事让她对蔡崇达的《皮囊》有了更新的认识。她说,《皮囊》里面的悲悯与疼痛,只有经历过生死离别的人才能深刻体会。而当初就是这位朋友推荐我读的。2015的小年,她突然微信我一个图片,打开,是一本书,《皮囊》。然后,她又发了四个字:很好,要看。其时我并不知道蔡崇达,但是我相信朋友的品味,就在掌阅上买了来读。那时候我们都不曾预料到书里面的故事会发生在身边。我们在《皮囊》里遇见陌生人的生与死,我们在现实中遇见熟悉人的生与死,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睁大了眼睛向黑暗发问:向死而生,我们,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