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 |《诗经》:循诗会意,与美成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我们步入诗经的启蒙诗,
我们从这里开始,
打开了通往诗经之美的大门。
在《蒹葭》中,
我们于袅袅晨雾里追寻伊人的身影;
在《氓》中,
我们感受一个单纯少女的情感成长;
在《采薇》中,
我们为常年征战,难以归家的征夫而忧伤。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四月,
我们又将带着你走入诗经,
延续你心中的诗经之美。
01
君子应如是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骨相:内质之美,沉潜涵养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皮相:外在之美,风姿温和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节选《淇澳》
看那淇水河畔,
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
你可见翩翩衣袂?
若有人兮竹林中。
你可闻歌声悠扬?
『 《淇奥》是一首君子之歌。
《淇奥》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卫武公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以及文学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而在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文人墨客以“竹”抒怀。
魏晋时期有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的名士之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清代郑燮对于竹坚韧品质的刻画也广为人所称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与松、梅被人们称为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被并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子在人们心中已然成为品格高尚,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坚忍不拔,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象征。
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吟诵中,竹的内涵逐渐丰富,已然成为代表中华民族高洁气质的特殊精神符号,《淇奥》中的君子形象也随之在千百年间变得愈加鲜活和丰满,历久弥新。
人物会逝去,但功业不朽;吟诵的对象会被遗忘,但文采风流俱在。』
02
窈窕淑女
美色不同于面,皆佳于目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卫风·氓》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邶风·绿衣》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邶风·燕燕》
美状: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鄘风·君子偕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舝》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陈风·泽陂》
《诗经》里并不强调古板的美丽,而是更强调一种神韵动态之美,比如说美丽的笑容,清澈的双眼眉目;从身材上,《诗经》中则是以高大健壮为美并非一味强调瘦;从品质上,《诗经》中所赞颂的女性美德大部分都与劳动,贤良淑德密切相关。
去发掘《诗经》中对于那个时代“美女”的定义,首先有利于我们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审美价值观,其次,也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审美具有启示,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能被称为美。
美是丰富的,是内在与外在都可以具有的,我们每个人都很美,这就是我想传达的东西。
03
盼良人兮,寄情于歌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有梅》
酸甜的梅子,正如少女的情思,
梅子落地纷纷,心悦于我的儿郎呀。
今日良辰切莫错过,
梅子我慢慢采,
你的告白为何还不来?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桑中》
为采集而在沫乡奔忙,
劳累的我没有丝毫忧伤,
心中念着美好的人儿,
我们在桑中互诉衷肠!
《桑中》与《摽有梅》都是极简朴,极真挚的诗,虽然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将它们唱出来,但光是诵读,我想我们已经可以领略一二这其中热烈淳朴的情感了。
《诗经》是周朝人的民歌,唱了三千年后又到了我们口中。我向来更喜欢先读诗再看所谓的《序》。我固执的认为身为民歌,或许,《诗经》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大道理,它只是先民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达,至于封经,那都是后人们干的事,绝非《诗经》自己的本意。
所以读《诗经》更像是一趟时光之旅,而这薄薄的三百首诗便是先人们给我们寄来的入场券,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好奇的打开门,来到三千年前的中国,看到了那连片的麦田,牧场上成群结队的牛羊,恢弘的宫殿,觥筹交错的晚宴。贵族们的宴会上乐人在演奏《鹿鸣》,而远处的森林里有伐木工人在唱“坎坎伐檀兮”……
No.4 小结
美好的事物总是经久不衰,文字的韵味被时间细细地研磨加深,每一笔都被打磨得如玉珏,如宝藏,我们在阅读着,也被熏陶着。
《诗经》里的美就像一壶清茶,隽永流芳;也像一坛美酒,醇厚留香;像一片星空,神秘而令人震撼;亦像晨光熹微,温暖且充满希望。
品读《诗经》,古人的美丽在这里熠熠生辉,前人的智慧在这里流光溢彩,而我们,则在品读中体会关于美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