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向党,系与祖国——访社会发展研究院学生刘锐
“在赛程进行了一半后,这种参加央视活动的紧张与激动更多地转换成了自信与荣耀。自信的是我党百年来历经坎坷仍坚韧向前的毅力、在重要历史转折点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危为安的优势、不断从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传统,随着活动的进行,这种自信伴着党史缓缓展开,渐渐融入了我的思维。此次《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是建党百年之际,集全国青年之力,以飨万千观众之精神食粮。在我看来就是参赛学生代表全国青年人送给党的百岁生日蛋糕——我们对党的热爱和忠诚是蛋糕的坯饼,我们对党史的学习与感悟是蛋糕的裱花,现场这100位同学就是插在蛋糕上的100根蜡烛。在真实动人的党史故事里感受苦难辉煌,在紧张激烈的竞答中学习党史知识,在权威专家的解读中感悟信仰力量,并通过节目把光明和热量不断传递,以青年之光点亮红色地标。在理解到这一切之后,我认为自己能参与节目是极其荣耀的。”
1997年出生的刘锐是四川绵阳人,中共党员,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经济学专业,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第六期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席。
入学以来,刘锐连续两年学业成绩与综合测评成绩均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获得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连续4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在2020年暑假期间,他代表西南财经大学参加四川省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2021年3月16日至4月10日作为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生代表参与由教育部、中央电视总台等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人团同学现场答题。
生于科技城,怀揣报国志
“我出生于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绵阳,这座城市与‘两弹一星’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爷爷也曾参军,献身祖国国防事业,我便是在这种红色精神的影响下长大。”
刘锐的爷爷刘发祥,曾作为报务员,参与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作为一名电台报务员,战斗的经历让他认识到我方与苏方科技力量差异悬殊,也使他感受到了国防科技的重要性,他时常告诫下一代年轻人要多学知识,用科技建设武装力量。
刘锐回忆道:“爷爷非常注重对后代的国防教育。我小的时候会去少年宫上一些兴趣班,少年宫毗邻人民公园,邓稼先广场就坐落在人民公园的一角。每次爷爷来少年宫接我放学,手上总会带着一些我爱吃的零食,去邓稼先广场散步,介绍那些为祖国竖起核盾牌的英雄们。稍微长大一点,爷爷奶奶就带着我和堂弟前往梓潼两弹城进行实地学习,并教导我们不仅要记住自己出生的这座城市,更要记住这段英雄辈出、满怀热血的历史。”
承继了长辈的红色基因,在成长环境的熏陶下,刘锐逐渐萌生了要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的理想,在高考中坚定地选择报考军校,希望能学习祖国急需的先进技术。但由于体质问题,他与参军报国之梦失之交臂,刘锐说这也是令他遗憾至今的事情。
阡陌足下踏,经纬腹中怀
“基层是党和政府最直接与民众联系的门面,基层工作平凡且伟大。”
刘锐出生于一个基层公务员家庭,爷爷和父亲都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在祖国的基层大地上。在军校梦破灭后,刘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承优良家风,将小我融入大我,更好地服务于基层。
因此在2019年,他决定从工科跨专业考研到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经济学,为的就是能更系统掌握社会治理相关专业知识。读研期间,刘锐积极参加导师项目,与老师同学一起制定了《成都市社会治理委员会社区人才发展规划》;努力申请参与基层政府工作,先后前往绵阳市游仙区民政局、组织部实习,深入了解我国养老服务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并将实地学到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探索学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路径。在学习和实践中,他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将一生融入服务基层、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前路漫且长,进取无止境
“每一个身份代表着一份光荣的使命,也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刘锐认真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力服务同学。他曾在校研究生会职业发展部工作,同时担任社会发展研究院2019级团支书、第六期学生骨干培训班学习委员,除此之外他还在院系合并之际,协助老师组建了社会发展研究院第一届研究生会并担任研会主席一职。从研会机构设置、内部制度到品牌活动的打造,刘锐与学生干部团队一起,作为一座校内外沟通桥梁,通过多种渠道链接整合资源、全方位服务师生,并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正值党百年华诞之际,青年人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的那一抹亮色,“我心向党,系与祖国”,以青春之我踏上青春之征程,将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融入祖国复兴强盛之事业,使那历经一百年风雨兼程的旗帜永不褪色,使那度过一百个春去秋来的初心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