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频道

夏建白

2021-04-30 17:02

来源:教育部关工委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与时偕行创新梦 

                                        薪火相传家国情


夏建白


半导体物理专家


196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



主要研究领域为半导体理论,在低维半导体微结构电子态的量子理论及其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潜心求学、踏实做事

夏建白:


我在北大待了大概有14年,后来到585所,再后来又回到北京。根据自己的体会,我写了三句话。

第一,珍惜大好时光。一是高考制度,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现在,广大青年特别是农村家庭贫困青年都有平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国家)非常大的一个成就,应珍惜这个机会。二是(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现在的大学,包括北大、清华等全国所有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都已大大改善,比我们那时要改善很多。三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给大家讲讲当年我们在北大的生活。当年的宿舍,一个房间住七个人,放四张双人床,留下半张床放行李等,宿舍还有一张写字桌。平时七个人都回去就没法待了,所以我们一般都是晚上回宿舍睡觉,白天都在教室、图书馆。吃饭在大饭厅,没窗没门,窗框门框也没玻璃,没桌子没椅子,站着吃饭已经困难,其实当时我们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应珍惜大好时光,如果在这样好的条件下你还学习不好,只能怪自己了。

第二,静心学习研究。为什么写静心不写努力学习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当前社会比较浮躁,大家静不下心来做任何工作。举个例子,我现在每天上班,中午到食堂吃饭,我在三楼,电梯从五楼下来门一开,里头静悄悄一片,短短几分钟时间,所有人都看手机、玩手机。我觉得,不管从事科研工作、教学工作,还是同学们学习,都一心不能二用。就拿我自己来说,不是说上班8小时你去干科研,下班后就随便你。其实这个思想活动是一直延续下来的,上班时你碰到许多公式推不出来,有的程序通不过,脑子里都得不断地在想。作为一个科学家或者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你的科研工作、你的学习上。

第三,攀登科学高峰。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有个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要心里有目标。刚才三位(郝平、叶静漪、张涛)都说了,我们要树立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最近出差碰到浙江大学的老师,他跟我说,去年浙江考物理的有5万人,今年只有1万人,学物理的人大大减少。我认为,既然要学物理,就要把物理作为终身事业。所以1万人学物理不是坏事,学物理的不需要太多,问题是你要真心的把物理作为目标,而不是混文凭的5万人。

另外,除了有远大理想,最好每个人都有个人奋斗目标。举个例子,我中学时在上海家里,父母都是小学毕业,家里比较穷,但有两个有成就的亲戚——文学家夏志清和夏吉安。他们是我堂兄,我父母经常拿他们来鼓励我,说你要向他们学习,争取像他们那样考清华公费出国。所以我从小就有一个想法,就是以他们为榜样的,好好为父母争口气。在这个想法驱动下,即使碰到好多困难我还能坚持下来,一直不浪费时间努力学习、工作。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要被社会上的一些风气所影响,特别是农村来的,哪怕你树立一个要为我的山沟出状元。这也是有目标。

学的东西

要有真正的体会


主持人:


您当时成绩特别好,考研的时候就准备了两周,不仅通过了,而且是满分通过。您能给大家说说您的秘诀吗?



夏建白:

我觉得考试是有一定技巧的,关键在于你对学的东西要有真正的体会,要真学懂了,而不是说表面上能背出来。

举个例子,1956年我在高中三年级时,上海市举行第一次中学数学竞赛,当时社会上还没太重视这些事情,也没有什么奥数辅导,连数学老师都不关心。当时我就想买一本范式大战术,上海出的,里面有许多代数题,但因为家里穷买不起,我就把上课老师教的好好复习了一遍,做了一些习题,就去考试了。所谓过五关斩六将,从学校考试到区里考试,到市里的复赛、决赛,最后取十名,我的了第五名。杨振宁的弟弟跟我一届,他也参加考试,没上名次,所以这个跟家庭也没什么关系。杨振宁的家庭是数学世家。关键在于学的东西你要真正的理解。

研究生通过考试,我正好碰到第一次考试,当时我也说过了。黄昆先生两年前教我们固体物理,先生教得特别好,我当时听了以后比较理解黄先生教的内容,时隔两年,我把笔记、讲义都拿出来再复习一遍,然后去参加考试。题目正好我都复习过,都写(对)了,得了100分。后来黄昆先生临去世时,他跟我提起这件事,大概是觉得考试没什么诀窍,关键就是对你学的东西一定要牢牢的掌握。


创新要有

扎实基础和科研自信


学生:


夏老师,您好,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怎样培养创新意识去求新求异,您能谈一下体会吗?



夏建白:

科研工作创新确实很重要。创新要有一定的条件,一是基础一定要好,在比较扎实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创新。二是要有自信,我们往往做科研工作不够自信。看见人家发表了这个那个文章,往往做科研的初步想法就是学人家,这样话永远不行。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一个(信心):我就不跟他、不走他的老路,我要走一些新路,哪怕是开始走不通,也一定要沿着这条路往下走,这样才能做真正的(科研)。哪怕是很基础,我真的做出了一些比较新的东西,我觉得也是值得的。现在我们国内学术界也有国外出来一些新苗头就去跟的,结果跟了半天,最后还是二流文章,人家一流的(文章)早就发表了。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自信,这样才能做出创新的工作。



夏院士寄语青年大学生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大好时光,静心学习研究,攀登科学高峰。



                                                                                                                        (实习编辑:高雨浓)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