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对话 ——《月亮与六便士》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频道

思想的对话 ——《月亮与六便士》

2021-05-02 16:48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 侯美妍 王端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如果你欣赏敏锐的观察力,享受剖析人内心世界的过程,便可以了解一下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如果你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徘徊不定,或是喜欢思想辩论,就可以拿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来品读。



作品简介

《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本书以印象派画家高更(1848-1903)的生平为素材,讲述了中年男人——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儿时的绘画梦抛妻弃子,最后在一座孤岛上顶着贫穷和疾病创作出了一连串惊世杰作。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则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


此作品展现出作者毛姆对生活深入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独到的看法。通过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展示出的中年危机或许离我们还有着一段距离,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要经历呢!所以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也会是一场不错的思考与探索之旅。



作者介绍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


毛姆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有着“故事圣手”的美誉——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他一生坎坷,体味人生百态,对生活有着许多感受与思考。



内容解读
01 理想与现实

从书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我们可以联想到理想与现实。毛姆利用严谨的结构,将主人公追求艺术自由的三个阶段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首先是“伦敦时期”: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为了画画,抛弃家庭;然后是“巴黎时期”:为了画画,伤害恩人;最后是“塔希提岛”时期:为了画画,与世隔绝。


在这里作者通过强化主人公的怪异、疯狂形象,使读者看到追求理想并沉沦于理想的样子,这是令人惊诧与感动的,正如作者毛姆在书中所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最喜欢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可是通过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主人公依旧离不开现实,依旧需要现实,以此来支撑他的理想之路。所以我认为理想与现实两者是不冲突的,你可以高傲地抬起头仰望月亮,然后安然地低下身子捡起六便士。


作者毛姆在这部小说中充分地运用直叙、补叙、旁白、议论以及第三者的讲述等方法支撑起内容,使读者能够满足、自由地遨游在理想与现实中。



02 艺术与道德

在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生活极度穷困之际,大家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去卖画,从他的回答:“当你把个人看法完全不当回事时,你怎么会把一群人的想法放在心上?”我们足以看到一个对艺术强烈尊重与热爱的艺术家。可是,主人公的追求是脱离社会道德的,是一种病态的追求。


斯特里克兰德步入中年后选择追求艺术,是为了不再“平庸度日”,不再浪费自己的人生,可与此同时他却为了自己的理想牺牲掉了别人的人生,这是道德的沦丧。




毛姆借助叙述者“我”使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焕然一新,“我”是目击者,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作者通过“我”不断地引导读者去思考艺术方面的问题,使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也在竭力避免议论,从而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


对于人物的描写上,毛姆在小说中并没有赋予人物鲜明的个性,以此来让读者自己进行推断,从而使读者专注于艺术与道德的较量之中。




03 舍弃与获得

《月亮与六便士》引发了我对得与失的思考,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虽然舍弃了安逸的生活,却在塔希提岛上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创作生活,这份获得或许使读者产生过一瞬间的欣慰感。


可是,结尾一反常态,斯特里克兰德在临死前交代妻子将他的所有作品付之一炬。从表面上看他将获得的一切都毁掉了,但是对他来说,他已经完成了他的理想之旅,实现了他的艺术使命。你若认为他舍弃了珍贵的东西,他却也有所获得。


作者利用叙述技巧和虚构的情节塑造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艺术家,可这并不是最完美的生活状态,因为毛姆夸张地将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偏离了现实。但是如果反观现今社会,却也有它的合理性,比如大多数人为了生活的现实选择舍弃梦的理想,而小说只是与现实调换了角度而已。



读后感悟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情地遨游在思辨的世界当中,却也很有可能会陷入到这位“故事圣手”的故事情节之中。


擦亮那双拥有辩证能力的明亮的眼睛,不要陷入到思考的陷阱中去,做一个主动的读者,决定权便在你的手里。“月亮”与“六便士”是否可以共同拥有,也由你决定。

END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