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这个“建模手”唤醒你的数学DNA!
“大学的大在于个人的理解,个人经历不迈出校门,大学是没法大起来的。”获得综测第一的化学工程工艺(卓越)1802班的黄晨宇如此形容自己印象中的大学。翻看他的奖状墙,满满的都是和建模有关,同样,他也将建模中的思想运用到了生活里,沉淀到了日常的学习当中。
他是“建模手”
黄晨宇基于对数学建模的喜欢,一步步去尝试参与比赛,始终斗志昂扬的走在这条路上。在数学建模小组内,他充当的是“建模手”的角色。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数学竞赛省级二等奖......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挑战自己,在学科竞赛的道路上前进着,不断的在建模的路上前进着。
2020年初,在准备数学建模美赛期间,疫情突发,打破了常规赛程。赛制突变,选题减少,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考验。但有老师和“老战友”的陪伴,他和团队的成员们始终都充满斗志!
在准备建模比赛的过程中,黄晨宇很庆幸遇见他的“最佳拍档”,他们先后携手通过暑期选拔,共同参加国赛。“我们的配合不能说是天衣无缝,但绝对可以称得上十分默契。”作为“建模手”,他往往站在队伍的前面,在后期的作品实践过程中,两位同伴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领头,相互促进。在家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仅仅通过语音和屏幕分享,无法把想法完整地传递给对方,他们十分默契,用自己的理解解决问题,保证了整个作品的推进。同时,他最印象深刻的是团队的指导老师,在凌晨定稿后,还在一直语音连线陪伴他们,为他们在线加油打气,直到确认交稿无误后才去休息。
他的“第一次”,很难
第一次主持一个小的科研项目、第一次大量地阅读英文文献、第一次体会到累并充实,充实并快乐的科研生活,这是黄晨宇在主持大创项目中体验到的第一次。
初次主持《超分子热致智能水凝胶体系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项目时,黄晨宇并不是很熟悉,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遇到过大大小小的问题。项目的难点集中在超分子热致水凝胶体系中的客体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和表征;热致凝胶体系表征和实验两个部分,在前期的工作当中由于准备不充分,他们提出的客体小分子凝胶失败了,但十分幸运的是,在老师的帮助下,黄晨宇和团队成员们克服了种种难题,独立完成了实验,推动项目进程;同时将实验项目拿给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给他们模拟讲解,做演示,共同分享想法,推动项目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亲自主持项目的这次经历中,他真正认识到这句话,虽然组内成员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但大家都缺少比赛经验。而这半年多的项目经历,真正让他们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了成长。
提及兴趣爱好,他大多数时间可能都待在图书馆,对书籍“来者不拒”,泛读各类书籍,其中尤其喜欢关于科学综述和科学史的相关书籍。而对于科学,他与大多数人的认识不尽相同,“科学应该是历史发展的总结,而不是板块的规律”,这样想来,科学可能就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么深不可测了。
实践,就要走向社会
黄晨宇十分重视大学中的社会实践,他理解中的社会实践,是一定要“走出去”的。走向社会,“在社会能够像在大学里一样自如地获取养分和知识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保证一直高速的进步和成长,也完成了大学的意义。”
在寒暑假期间,黄晨宇并未选择宅在家上网,他选择的是走出家门,以“实践”出真知。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他选择了对陕西、湖南等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进行调研,同时详尽了解家乡“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在社会实践中,黄晨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祖国四方不同的风土人情、文化差异,在足不出户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过去的十年里面,自己的家乡无论经济状况、还是生态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东西南北中人们的幸福指数整体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语。这也许就是社会实践的意义,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离开自己熟知的环境,去感受生活的变化、领略不同的风味,去发现祖国的进步与繁荣昌盛。
“只有深刻了解了自己的国家,才能更好地去热爱他。经过那次三下乡使我得到了知识体系作用于社会调查中的具体方法,至少让我又知道了一种学习的方式。”黄晨宇感慨道。
用建模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路搭好框架,以实践的脚步一个个去将其验证、填充。不止是比赛中的“建模手”,他更是生活中的“建模手”。对未来充满向往,对科学满怀热情,化为一颗星辰,用亲身经历点燃爱国的火炬,以“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人生写照的他,一定会在自己的热爱星球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