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学子斩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决赛金奖!
近日,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决赛在西北工业大学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高校共291支顶尖队伍参加角逐,西南交通大学张翰生、王浩源、郑星宇三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ACM校队教练喻琇瑛等老师的指导下,突破重围,一举斩获金奖。 这是交大参赛队首次进入亚洲区决赛,并斩获金奖 (前10%),实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在本项赛事中里程碑式的突破。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是面向大学生的全球性编程竞赛,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于1970年发起组织,致力于用计算机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合作、创造、创新以及承受挑战的能力,是一项历史悠久、规模巨大、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赛事。五十年来,ICPC已经成长为改变传统教学的挑战性教育项目,展示了优秀学生在基础数学、计算理论、编程实践、交叉学科等领域的扎实功底,拓展了大学生国际化视野,被誉为计算机领域的“奥林匹克”、“培养下一代信息技术领导者的竞赛”。

❖

赛前两周左右,他们整体进入了一个集训的状态,一般会在校队的实验室进行训练。主要以真题作为训练的方式,花五个小时来完成。在被问道是否会熬夜时,郑星宇笑着回答道,“我比赛前是绝对不会熬夜的,毕竟要养精蓄锐,为了比赛时能达到最好的状态。”张翰生也说,“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尽管会集训但主要还是靠平时的一些功夫。”
在谈到比赛前的热身赛时,他们是以一种调侃的态度来回答的。“我们当时得了0分!”幸好是热身赛,初到客场的不适与团队之间的配合问题在热身赛中暴露了出来。他们积极调整、仔细分析、赛后复盘,为第二天比赛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可爱的小插曲,使大家第二天的心态相对而言变得更加放松。
结合前一天热身赛的经验,比赛当天的各个题目则显得更加容易。他们用“顺利”来概括第二天的比赛过程。王浩源说,“大概到两个小时左右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极度兴奋了,在以前的比赛中从没有这么顺利过。”整整五个小时的比赛是对选手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较量。比赛开始后的30分钟内,他们已经手握三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力和精力都在下降,但还是在三个半小时的时候,解出了五题。在封榜后的一个小时是最紧张的,因为在封榜的那一刻卡在了第八名,是还可以的名次,但不是很稳,结果最后还是被反超,和预期的结果差了三四名。在最后一个小时内,王浩源和郑星宇一起研究同一个题并得出了一个比较类似的思路,两个人交替上场操作。王浩源说,“本来想吃个面包,但因为赛程太紧张了,咬了一口就又放下了。”
在采访的过程中,三个人都提到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三个人擅长的方面不同,在赛场上也有着不同的分工。张翰生主要负责字符串和计算结构部分,郑星宇主要负责数学思维和逻辑这块,而王浩源则主要负责数据结构方面。在赛前三人不仅要提高解题技能,还训练配合默契度,赛时加强交流、默契配合,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毕竟ACM是个团队赛事,个人杰出的实力并不能带来团体优异的成绩。”王浩源如是说道。

张翰生:有的放矢,水滴石穿
2018级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专业


郑星宇:坚实的数学基础,跨界追寻热爱
2018级 茅以升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尽管是队伍里年纪最小的,但王浩源的算法起步却是最早的。他在高中时就已经接触了算法,是 “多年算法竞赛老玩家”,几年来已写超过10万行代码。“算法竞赛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娱乐活动,一种课本之外的特殊放松方式。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抽丝剥茧解构题目的快感,以及和出题人斗智斗勇的乐趣。”队友张翰生也说,“浩源哪个方面都很强。”尽管是一位“老玩家”,但参加ACM系列赛事一年来,成绩并不理想。虽然每次赛前都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却依然止步区域赛银牌,在CCPC威海站中Solo6题也与金牌失之交臂。于是在EC Final中,王浩源调整状态,更加注重团队配合,加强交流,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终于在些许运气的加持下,拿下了属于我们的荣耀。”
❖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