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专题系列 五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丨党史学习教育有声专题系列 五

2021-05-09 19:07

来源:赣江诗会 赣江诗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前言

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学党史,赣南师范大学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依托学校“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联合“赣江诗会”,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重点建设项目(20JDZDI11)的资助下,推出“诵革命诗词·学党史知识”系列专题,由国内著名文化学者、语言文字工作者、广播电视主持人及师生党员诵读革命诗词,同时介绍与之相关的党史知识和革命故事,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有声专题教材,激励全校师生感悟信仰力量,弘扬革命精神,切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务求实效、走在前列。

本期,我们推出天津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黎明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在研师资博后、山西卫视《山西新闻联播》原播音员章晓杰老师分别朗诵林伯渠同志的《别梅坑》、刘伯坚同志的《带镣行》和方志敏同志的《血肉》,学习诗词背后的党史知识,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诵革命诗词

别梅坑

林伯渠 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尊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诗词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一方面军)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开始向湘西转移。“左”倾路线领导人的宗派主义作祟,不许何叔衡跟随主力转移。何叔衡在云石山梅坑驻地,特备下清酒、花生,约请林伯渠作彻夜长谈。分手在即,已抱定必死决心的何叔衡见时近冬令,天气已凉,便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赠与林伯渠。林伯渠心情沉重,感慨万千,即席挥毫写下该诗,以表他惜别之情。

带镣行

刘伯坚

其一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其二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其三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诗词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刘伯坚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武装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留在苏区的部队遭敌人重重围攻。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不幸身中数弹,左腿负伤,落入敌人手中。在狱中,刘伯坚用对敌人无惧无畏的浩然正气,写下了这首《带镣行》,表达了革命者的高尚情怀。

血肉

方志敏

伟大壮丽的房屋,

用什么建筑成功的呢?

血呵肉呵!

铺了白布的餐桌上,

摆着的大盆子小碟子里,

是些什么呢?

血呵肉呵!

装得重压压地铁箱皮箱,

里面是些什么呢?

血呵肉呵!


诗词背景

通过创办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渠道,《新江西》季刊便是改造社主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方志敏在《新江西》季刊上发表了《私塾》《哭声》《血肉》等作品,揭露社会黑暗。

学党史知识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书记米夫的直接干预下,党的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缺乏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不仅被补选为中央委员,而且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的领导机关内开始了长达4年的统治。

会后,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出现一系列非常情况,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上海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都已不到半数,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提议,1931年9月下半月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由博古(秦邦宪)负总的责任。

1932年底,蒋介石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时,在教条主义错误支配下,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受到指责,他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被错误撤销。周恩来、朱德运用和发展以往反“围剿”的成功经验,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大兵团伏击战的范例。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调集100万军队向各地红军进攻,其中50万军队于9月下旬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进攻。

这时,博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他们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同装备优良的敌人打阵地战、堡垒战,使红军日益陷于被动。

1934年4月中下旬,国民党军队集中力量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由于战术策略失误,经过18天血战,红军遭受重大伤亡,广昌失守。

为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7月上旬,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闽浙皖赣边区活动,同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后组成红十军团。在国民党军队重兵堵追下,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遭受严重损失。方志敏被俘后,于8月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不朽篇章,不仅发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铮铮誓言,还描绘了他对未来的期盼:“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原来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在实行这次突围和战略转移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笨重的器材。全军8万多人在山中羊肠小道上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过一个山坳。

国民党“追剿”军达16个师、77个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当时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师长陈树湘一身是胆、毫无惧色。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城墙”,与敌人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已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被阻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就义。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至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湘江战役后,党内对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1934 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举行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通过决议,放弃到湘西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北部进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一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点正在到来。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56-58页

读革命故事

方志敏十三万字狱中文稿是如何“越狱”的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是他在狱中写的一篇《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的文字。

这位被蒋介石亲自布置劝降的共产党人,在狱中的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视、严防死守。人们不禁好奇,狱中的方志敏是如何运筹帷幄,为文稿“越狱”打通“信道”,使文稿穿透敌人的“铜墙铁壁”呈现在今天的我们面前的呢?

方志敏是早期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之一,1899年生于江西省弋阳县一个世代务农之家,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十军的主要创建人。他“两条半枪闹革命”开创的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评价为“方志敏式”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途中,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不幸被俘,被押解在国民党南昌监狱。

国民党为了劝降方志敏,不择手段进行威逼利诱。一方面改善他的生活,另一方面物色了一批党政军要员,网罗了方志敏的几个同乡同学,轮流探监,假献殷勤,充当说客。然而方志敏软硬不吃,他说:“我是政治家,不是阴谋家,要我加入你们一伙绝对办不到。”

一天,狱中一个40多岁、名叫“永一”的人主动接近方志敏,他说他很敬重方先生,想借此机会求教。此人真名叫胡逸民,曾是国民党中央监狱长。经过几次接触,胡逸民觉得方志敏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方志敏也觉得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两人便成了朋友。

胡逸民在狱中自由度很大,他的夫人当时借送饭的机会得以自由出入牢房,方志敏看到了连通牢房内外的可能。

一次,蒋介石派人转告胡逸民,要他“劝方自首,将功赎罪”。

第二天,胡逸民把劝降的事坦率地告诉了方志敏。

方志敏嗤鼻一笑:“老胡,投降那是大笑话。自从我被捕入狱以后,在这里实际观察的结果,更证明以前我们所做的事是十分正确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铮铮之言使胡逸民脱口赞道:“好样的,不是软骨头!”

3胡逸民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感慨地说:“我感到方志敏信仰坚定,胸怀广阔,是一个非凡的人才。狱中结识他,是我一生中不幸之大幸。”

对于方志敏的“顽固不化”,蒋介石感到异常气愤,下达了“秘密处死”的命令。

8月初的一个晚上,在黑沉沉、阴森森的监狱里,方志敏告诉胡逸民,也许这是他俩最后一次见面了。方志敏从床底下取出一些稿子,交到胡逸民手里,拜托他出狱以后,把这些东西交给鲁迅先生,并把一封写好的介绍信交给了他。

方志敏叮嘱胡逸民:“请你记住你对我的诺言,无论如何,你要将我的文稿送去,万不能听人打破嘴而毁约!……大丈夫做事,应有最大的决心,见义勇为,见威不惧,要引导人走上光明之路,不要被人拖入黑暗之潭!”胡逸民出狱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将方志敏的文稿转交给党组织,完成了烈士的遗愿。

除了胡逸民,被方志敏顽强斗志和坚定信仰感召的,还有一位看守所的文书高易鹏(又名高家骏)。

刚入狱时,方志敏曾一心求死,但后来得知案子“缓办”,他开始积极活动求生。方志敏很快与狱中的共产党人取得了联系,对看守进行教育、感召,高家骏就是其中一个被感召的看守。他将方志敏在狱中给宋庆龄、鲁迅和李公朴的三封书信和一个纸包,托给在杭州做小学教员的女友程全昭,请她将书信送到上海,并嘱咐她:方志敏替你起了化名叫李贞,就是“力争”的意思。

身负嘱托,程全昭随即赶往上海,几经辗转,最终将书信和纸包送达。

就这样,方志敏在狱中完成的手稿分四批,通过胡逸民夫妇、高易鹏、程全昭四个人传出来。在入狱的100多天里,方志敏写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清贫》《狱中纪实》等16篇文稿,现存13篇。这些手稿凝聚着烈士的心血,也凝聚着传送人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

1935年8月6日夜,年仅36岁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被秘密处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