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新媒体平台筑牢大学生心理健康线上新防线
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而得到有效解决的不足3%。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互联网新媒体在各类学习教育中优势凸显。面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紧缺,传统的面对面、一对一咨询模式受时间、地点、人员等因素制约,在发现、了解和解决学生心理困惑问题上的深度、广度、时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领域,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共用了57个“心”字,来表达对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坚守,这表明国家在追求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注重对“心”质的提升。此外,当代大学生均为90后、00后,作为互联网“土著居民”,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更加习惯互联网线上模式。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弥补目前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心理专业师资紧缺等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运用新媒体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和受众,尤其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为师生在疫情期间提供大量心理健康服务,为抗击疫情筑牢,心理防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微信号公众平台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工作整体布局,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模块,在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心晴“知”、“述”、“烩”、“show”、“录”、“约”6个板块,结合互联网+,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委员培训,组织5·25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月报表、团体心理辅导、心晴树洞、心理健康沙龙、心理健康调研、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情景剧等活动,从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到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切实贴近解决学生实际困惑,实现心理健康建设与思政育人相结合,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服务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心晴知——建立心理健康定期培训的长效机制
通过微信新媒体平台,向心理委员发放心理工作手册、疫情期间《致心理委员的一封信》,另一方面邀请我校心理学系专家教授、任课教师、学生管理部门相关领导,面向心理委员、全校同学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既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委员角色定位、工作职责、技巧等主题讲座,也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剖析、家庭系统排序、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加深同学们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促进心理委员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朋辈辅导实践的技能。
二、心晴述——建立班级心理月报制度,通过心理沙龙有效反馈
为确保心理健康工作时效性,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各班心理委员紧密联系,通过微信平台为载体报送班级心理健康呈报表,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有的放矢地针对个案问题进行重点帮扶。自平台设立以来,已接收来自全校学生心理健康呈报表,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以朋辈辅导为桥梁纽带,对学生心理困惑进行分类,一方面联系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咨询,另一方面以朋辈辅导的形式,每2个月一次开展心理健康沙龙。工作室组织心理委员和普通同学代表,聚焦典型案例,群策群力,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对重点案例积极关注,及时进行反馈追踪,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或困惑。
三、心晴烩——开展班级凝聚力、自信等主题团体心理辅导
将线上线下模式有机结合,在线上征集班级意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通过心理系教师、学生的集中培训学习,心理委员掌握了基本的团体辅导技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班级凝聚力”、“自信”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新生在生活环境、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的情况,面向全校同学开展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活动中包含梅花朵朵开、暖身揉肩、棒打薄情郎、心有千千结、戴高帽、同舟共济和相亲相爱一家人等项目,运用心理辅导策略,不仅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彼此的认识和了解,更是通过共同解决困难,挑战层层障碍等项目快速地加强班级体沟通和协作能力,促进团队意识和班级归属感提升。从而促进贯彻落实“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承医精神,尽现团结友爱的青春风采。
四、心晴show——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建设心晴信箱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成长困惑、职业规划、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困惑,结合学校具体特点特色,在每周推送心理健康图文推送、心理小贴士,有效弘扬心理正能量,健康主旋律,促进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实现自我服务。
开设“心晴树洞”,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快速高效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采用匿名方式收到来访学生信件。一方面,将学生集中反映的心理困惑、问题进行整理,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录制视频线上播放的形式在平台上进行答疑,线上“心晴解忧小课堂”共制作心理健康教育视频,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另一方面,对一些学生的个别问题,以“回信”的方式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在疫情期间科学安排学习生活、有效处理家庭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五、心晴录——全面开展心理状态调研及心理测评
为积极践行十九大健康中国宏伟蓝图,谱写健康中国的时代篇章,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深入、具体、有效开展,运用微信平台坚持对全校生生持续开展心理健康状态调研及测评工作。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调查问卷,并对收集问卷进行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系统总结,了解了疫情期间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生活环境所存在的心理现象,并对出现的各种得到高分的现象的症状更深层次的调查和有效心理辅导。
调研和测评活动对全面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剖析,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协助有心理问题困扰者走出困境,更好地学习、生活,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心晴约——心理情景剧大赛打造文化活动精品项目
通过线上展播服务精品活动品牌,用直观生动的舞台剧等表演形式,潜移默化的让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理念深入人心,帮助同学们展现自我,感悟生活,彰显当代大学生青春风采。举办“演绎青春,放飞心灵——让世界充满爱”主题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剧情主题都十分贴近大学校园生活,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同学舍友之间的友情、大学校园里的爱情、珍爱生命及珍惜青春时光等不同方面引导剧情的发展, 真实展现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苦恼与困惑、焦虑与迷茫,通过剧情发展为他们指明了突破困境的方法、走出迷津的路径,让与会师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精彩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及感悟。
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提升了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有效促进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为有需要学习和实践心理学的同学搭建了平台,拓展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平台建成以来,为同学解决心理困惑,尤其是疫情爆发以来,通过新媒体进行远程线上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有效缓解了学校心理师资不足,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不全面、不深入等实际问题,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平安校园和精神文明创建做出了贡献,为疫情期间师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及时有效、大量的的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抗击疫情筑牢心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