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科组织集中观看脱贫攻坚题材影片《天地之间》
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弘扬脱贫攻坚英模的崇高精神,宣传脱贫攻坚英模感人事迹,5月6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组织62名领导干部代表、师生党员代表集中观看脱贫攻坚题材影片《天地之间》。
影片中农业专家彭晓雨,响应国家扶贫号召,以饱满的激情,扎根全国深度贫困村古树村,带领着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让贫困户找到了致富之路,但最后自己却牺牲在了扶贫岗位上,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让大家深受触动;经济专家康明,从古树村的青山碧水、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里看到了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在古树村打造文旅融合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其间经历艰难险阻,最终突破重重阻力,让古树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开辟了当地群众的致富道路,那种不达目的誓不休“愚公精神”,催人奋进。
观影结束后,全校8个党总支分别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座谈会,参加观影活动的全体党员代表结合观影感受和工作、学习实际情况作了积极发言。
机关党总支副书记刘茜说到,中国百年建党之际,《天地之间》精准定位,以小故事、小人物来挖掘大主题、反映大时代。8年来,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涌现出无数康明、彭晓雨这样的青年奋斗者,由此才使得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成就!未来征途漫漫,我们仍需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持续奋进。
建筑管理学院党总支学生党员陈豪谈到,扶贫的道路并不是死板单一,以当地的优势点下手,双管齐下,实现精准扶贫。片中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年轻人当有所作,年轻人当为祖国有所为,时值脱贫攻坚决胜时期,青年更当担起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感于舍小家,为大家,让人生的价值在不断奉献不断改变这个时代而不断提升。
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学生党员严滑钧表示,摆脱贫困,不仅仅依靠国家和他人的帮助就能脱贫致富,如果只是想着领取国家的补助款、救助金,那只能变得更加贫穷,直至等靠要,连基本的劳动能力也会丧失掉。想要脱贫,要从思想上坚定信念。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奋斗,积极开拓渠道创造财富。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建筑学院党总支教师党员王光跃讲到,这部影片主要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故事以主人公康明、彭晓雨扶贫故事为主线,以小人物开掘大主题,两位主人公分别以自己的专业为主线为贫困村谋划致富路,虽几经周折、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帮助村民成功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用生动事例来感染观者,用高尚的精神来鼓舞人,影片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扶贫干部的任务的困难与艰辛,故事中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展示出了千千万万中国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
电气信息学院党总支学生代表张皓说到,通过这次观影活动,我更加明白了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员的模范作用的重要性。身为大学生党员,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提高思想认识,端正脱贫攻坚工作的态度,规范自身行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去!
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学生党员毛永鲲谈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的我们,一方面必须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党的要求,把党中央精神贯彻好、传承好、弘扬好,把党的政策宣传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各项技能,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学生党员丁瑞讲到,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响应国家号召,以饱满的激情,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帮助贫困人民改变思想,并探索出合适当地发展产业,经历了艰难险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为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无数英雄俯下身去,甘于奉献与牺牲,他们用自己的担当、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他们的精神化作了一盏盏明灯,照亮了贫困群众的梦想,也照亮了这个时代的天空。
人文学院党总支学生党员张雪梅讲到,观影结束后,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彭晓雨乐观,火辣、坚韧的性格深深感染着我,即使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艰难和无奈,但他们依旧不放弃将扶贫进行到底,广大的扶贫工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乃至性命拼搏奋斗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为我国扶贫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先锋党员模范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攻坚战已完美收官,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在吹响。党员代表们纷纷表示,脱贫攻坚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上贡献智慧和力量。(党委宣传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 文/图 传媒中心 幸鑫/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