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们—坚定初心跟党走
辽宁科技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冶金工业学校,坐落在美丽的钢都——鞍山。1948年始建,1958年成立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对接各时代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具有服务国家冶金行业完整学科链的冶金院校,赢得了“冶金工程师摇篮”的美名。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70余年来,学校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根本职能,为国家输送了1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家各地区、各行业的学术带头人、技术拔尖人才、和管理骨干,为冶金行业发展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理经管法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覆盖全校65个本科专业。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务实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厚重的办学理念,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面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面向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及“双一流”建设,巩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提升科技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为冶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是第一批国家确立的专门为冶金行业服务的学校。建校初期,从鞍钢选定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举办轧钢、炼钢、耐火等专业的试验班,提高工人的技术理论水平。同时,还为厂矿举办冶轧硅钢研究、软化水实验、制图等短期培训班,受到厂矿企业的欢迎。
2006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更名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服务方向,有利地推动了鞍山及辽宁地区经济的发展。1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出,为祖国冶金行业的发展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大学科技园经过20余年的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孵化、辐射为重点,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独特发展道路。2010年,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15年1月,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17年、2019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排名省属高校第一,2019年学校入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百强,2020年学校入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成为国家首批40家、全省首批2家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深化“双鞍”融合、与海工钢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出资设立联合基金,共同开展金属新材料及新产品研发的合作。与鞍山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制定出台了《全面服务鞍山经济社会发展行动方案》,校地双方重点在冶金工程、精细化工、菱镁新材料、激光新技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进行全面合作。
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特色学科,扩大产业集群,牵头组建了冶金产业校企联盟、省镁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冶金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钢铁材料绿色制造、智慧矿山与绿色开采、先进煤化工、化工新材料、镁质新材料等技术,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学校与辽宁奥克集团合作开展的“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是近年来辽宁省高校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该项目将解决国内在高端聚酰亚胺和宽幅CPI薄膜生产领域的“卡脖子”问题。2020年,CPI薄膜作为“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的关键组件,与探测器一同飞向火星和月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瞄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定必胜决心,狠抓执行落实,奋力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