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荐书|从教育社会学看《不平等的童年》,我们学到了什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教育荐书|从教育社会学看《不平等的童年》,我们学到了什么

2021-05-12 11:00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原创 南师学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栏目引言】

一百多年前,陈望道先生曾说过:“唯教育事业是万古长青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南师学子更是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所古韵留香的校园里,师范生们每天追寻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感悟着朱小蔓老师的情感教育理论,践行着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中谱写属于教育的人生华章。当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日益提升,你是否会好奇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你是否想听听他们对于教育书籍的思考和感悟?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教育荐书”的栏目,一起走进师范生的学习和阅读体验,好书共享,发现教育的魅力吧!


【本期导读】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家庭成为了制造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场所,父母的社会地位和教养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起跑线的高度。


近期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其围绕的“小升初”阶段校内外教育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大城市的“鸡娃”现象和中产阶级家庭教育两极分化的差异性。《小舍得》展现的家长在教育内卷情况下的痛苦和压力,虽然有些过于贩卖焦虑,但依然是北上广家庭的真实现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城市中产阶级尚且如此,中国广大的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孩子难道便没有出路了吗?安妮特·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不仅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一定程度上也和中国社会的教育现状有相似之处,更值得我们的借鉴和反思。

   

安妮特·拉鲁在书中提出:“不同社会阶级的家庭会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它会通过生活节奏、语言运用和人际交往等差异影响到下一代,并决定孩子未来的社会地位。”在《不平等的童年》中作者将研究家庭分为中产阶级、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三类,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不同的社会阶级,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是不同的。对于中产阶级家庭而言,家长不必为基本生活即吃穿用度担忧,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培养孩子的能力,引导孩子思考,言传身教地教给孩子社交礼仪;对于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来说,他们的经济能力较差,家长们为了生活生计而奔波,甚至像很多贫困家庭可能都负担不起基本的生活开销,他们对于孩子的培养多数采用一种比较松弛的教养模式,孩子们经常与亲友家的小孩一起消磨时间,家长们不会安排孩子的闲暇时间去学习其他有意义的东西。

《不平等的童年》以不同社会阶级为代表的家庭生活视角给我们传递了在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中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方式和成长支持,通过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事例,我不禁思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反观中国本土社会现象,我注意到的一个现象便是在中国,“寒门出贵子”的现象越来越少,虽然中国社会从来就有“砸锅卖铁都要供出孩子”的贫苦家庭,他们用坚强、艰辛、隐忍、智慧等品质培育孩子,让孩子最终走向不同的人生,但是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显得愈发重要,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父母的经济地位决定孩子是否能够为孩子提供优渥的教育资源;父母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能否为孩子提供指导和帮助;父母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否有能力对公共教育机构进行干预。正如书中所说:“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塑造儿童教育惯行的关键。”

   

从书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看,依照协作培养的逻辑教养出来的孩子就能以一种逐渐生成的优越感形式获得各种优势,而依照自然成长的逻辑教养出来的孩子则倾向于发展出一种逐渐生成的局促感。但以我目前的专业学习和教育来看,这两种教育方式也各有劣势。以协作培养的教育逻辑来看,家长的干预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不自在,降低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无法很好地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定义的“有帮助的行为”上存在差异,家长做出干涉教育的行为会被批判和怀疑。以成就自然成长的教育逻辑来看,过度的“放养”对于孩子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会使孩子在教育成长过程中没有指向性帮助,遇到困难会茫然无助,容易误入歧途。

相较于目前中国大城市中生活更为优越的孩子,生活条件较差或者偏远乡村的孩子的确在接触教育资源方面远远落后,所以政府的乡村教育和脱贫扶持势在必行。但对于孩子个人成长发展来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那么我认为除了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父母的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中国在重视乡村教育中应该格外关注的。

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但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奋斗是不够的,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情、合理、合经济、合文化的教育框架,给孩子成长的快乐自由的同时,更要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适时教会孩子为人处事的策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人生机会,让孩子能够站在更具有建设性和长远性的起跑线上。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