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书窗|从许三观卖血看人生
【栏目引言】
润泽二字,意指以雨露滋润,使其不干枯。人亦如草木,倘若精神世界经常未得书香诗意浸润,则如贫瘠荒漠,干渴空洞。每本书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灵魂,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作者把书当成了镜子,把对书的解读、品味都交给了芸芸读者。一本好书流传成为经典,离不开每个读者被这本书润泽灵魂的记忆。
关于书的记忆,有些在于书的内容本身,有些在于人读书时的一段场景。场景或是当时遇到的、想到的现实中的人、物、事、景,或是有时读书读得入迷了,竟将书里书外融为一体,恍恍惚惚间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人物,这样身临其境的奇妙感觉时隔多年都在脑海里挥散不去,每每忆起,都带有当时读书的情愫和意境。所以,和书有关的记忆是否也代表了你的初心和本真?是否代表了人生某一阶段的感悟和憧憬?希望通过这一扇小小的书窗,能重新唤起你对书的记忆,一起来重温那些年,那些书,那些人和事,延续对读书的热爱,用书香润泽你的灵魂。
【本期导读】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再版)自序
《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再版)自序中写道:“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人生长河总有尽头,但是回忆却是绵延不尽的,作家和读者用不同的方式感受平行世界的人生,思想不灭,当记忆被重新唤起,我们在人生路的尽头寻找答案。
读过《许三观卖血记》的读者都觉得结局比《活着》幸运太多了,许三观虽然苦难颠沛一生,用血当作自己抵御悲惨命运的筹码,但至少最终的结局是好的,家庭圆满,安享晚年,这似乎是底层人物平凡而苦难的人生最甜的调味剂了。但为何在小说的最后,许三观却因为老了血卖不出去而崩溃大哭呢?小说需要戏剧性和冲突性,但同时纵观许三观一生的卖血经历,我们似乎可以找到最后的答案,甚至透过许三观,属于那个时代的平凡而鲜明的人生特质一直都存在人的血液里。
在小说中许三观的一生一共卖了十二次血,第一次是因为乡下人的话对卖血感到好奇,便跟着他们一起去卖血,并用这次卖血赚的钱娶了许玉兰;第二次是因为大儿子一乐把方铁匠的儿子的头砸破了,为了赔偿医药费而去卖血;第三次是为了给自己有过一场交欢摔断了腿的林芬芳买补品去卖血;第四次是在三年灾荒时为了让家人吃顿饱饭去卖血;第五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能让一乐在乡下过得好些能早点回来去卖血;第六次是为了让二乐早日被调回城而请二乐的生产队队长吃饭去卖血;第七-十一次是为了给得了肺炎而生命垂危的一乐治病,在一个月之内卖了五次血;最后一次便是许三观老了之后,某天他走在街上突然有了想要卖血的冲动而去卖血,可惜此时年轻的血头嫌他太老了只有油漆匠会要他的血。而正是这最后一次无法卖出的血,是许三观唯一一次为自己而卖血,更是为自己而活。“卖血是为了娶亲,是为了救重病的儿子,是为了郑重款待贵客,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但归根究底,还是为了爱和可笑的尊严。”许三观的前十一次卖血是那个时代下的中国大多数人的人生缩影,平凡人为了世俗间平凡的欲望和平凡的幸福追求在努力生活着,他们身上背负了一些重要的人、重要的事、重要的七情六欲。像许三观和许玉兰这样的家庭,中国有太多太多,他们彼此牵绊着,从爱情到血缘,在柴米油盐中相守相伴经历了人生数十载,他们将家庭当作自己的避风港,又同时为了家庭舍弃了自己,用自己来维系家庭,即使人生风雨如晦,面对家庭和孩子,他们依然愿意拿出自己的一切筹码来与之搏斗。
血是《许三观卖血记》的核心,血是筹码,更是生活的信念。在许三观的人生道路上,每当遇到任何生活的磨难、任何需要满足的基本欲望,他都会通过卖血来解决和实现。这样来看,或许许三观是幸运的,他至少知道自己和家庭有活下去的把握,即使这样的把握在最后可能会害了自己,但总比那些被苦难压得喘不过气来、丧失了生活信念的人好。通过命运的悲惨与不公展现人物活着的斗志和与命运的抗争,最后倘若主角战胜了苦难,那便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我认为这样的结局往往更具悲剧性,正如许三观穷尽一生将血当作自己活下去的筹码,并帮助了他身边每个重要的人度过人生的难关,但最后晚年之际却丧失了卖血的筹码,此时许三观的崩溃大哭,大概觉得自己对他人已没有了价值和意义,没了可以维护他的尊严的方式,他开始迷茫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着。终于,许三观用自己的血抗争了命运一生,却在人生的尽头丧失了那些平凡的希望。最后的最后,许三观卖血是为了给自己来上一盘炒猪肝,喝上一壶温黄酒,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故事的开始,但似乎又不一样了,我们希望许三观可以再活一次,为自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