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建党百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谈

2021-05-19 20:54

来源:上师学工在线 上师学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黎明前夕的夜,暗潮涌动,暗势力在夜中蛰伏;

黑夜中行路的人,追寻光明,等待第一缕晨曦。

信而自由,爱而无畏,于无声中带给我们永不消逝的纪念。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反映的是上世纪40年代我们党隐秘战线的真实故事。以李白烈士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以生命为代价,为人民解放事业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他们经历了时事艰难,也经历了内心的煎熬,然而在他们心中,信仰和信念从未有过动摇,理想之光从未黯淡。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是以这一视角,引领我们回望历史,再一次走进共产党人的心灵,去体悟他们博大而温暖的情怀。

           


           


     



                 

人物原型


李白

李白(1910年5月7日—1949年5月7日),湖南省浏阳市人,中共党员,上海地下党联络员。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化名李霞,赴上海担任党的秘密电台的工作。1942年9月,日军在对秘密电台的侦测中,逮捕了李白夫妇。1943年5月,李白经党组织营救获释。抗战胜利后,李白回到了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与党中央进行通讯过程中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测出电台位置而被捕。



故事开始时


上海街头,报社。
李侠与兰芳假扮夫妻,开启12年的潜伏生涯......
每一天,行走在刀锋,每一晚,秘密情报传送千里。
一重重伪装,藏起疲惫,眺望曙光。

           


           




  吴侬软语,小巷烟火

纯美《渔光曲》演绎上海巷弄的温暖;

旗袍店内,娉婷身影剑拔弩张;

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又碰撞。


     


     


     


     


     



  步履维艰,如履薄冰

解放前夕,黎明降至,夜色更加阴冷。
李侠的身边,无数的敌人步步逼近,无数战友消失在疾风骤雨。
报社秘书、摄影记者、裁缝掌柜、小学徒、黄包车夫、社长、卖花女,他们的身份究竟是真是假?


           


           


     



           

 暗流涌动,波诡云谲

无声的枪口,紧张的追逐,闪电撕裂的伤口,吞声饮泪......
一路患难走来的李侠夫妇,面临生死抉择。
李侠坦然发送最后一份情报,笑对牺牲。


     


     


       


           




  家国大义,情怀犹在

光,是黑夜过后的阳光,也是心中的光。

谍战,是看不见的战场,地下工作者,是无名的英雄。

李侠、小裁缝、赵小光等无数地下工作者烈士,他们,隐姓埋名,以生命丈量光明的历程。
他们相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长河无声,滔滔东去。电波不绝,信念永存。

     


     




     


他们说

向上滑动阅览


整部舞剧中最精彩的群舞片段自然是以《渔光曲》为伴奏的那一段旗袍群舞。旗袍作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服饰之一,最能呈现女子的窈窕身段,也最能展现上海女人的优雅气质。烟灰色的旗袍,轻盈柔美的身姿,一切都像上海弄堂清晨的柔晖,忧美得让人屏住了呼吸。演员们充分利用手里的道具演绎出寻常却又唯美的场景:坐在小板凳上,摇着蒲扇,伏在板凳上小憩,手里的蒲扇飘然滑落,女子忽地惊起抬头,注视前方,脸上露出甜甜笑意,仿佛已经等到了那个晚归的人。这些动作美得像诗,又极富有上海弄堂的气质,勾勒出弄堂女人们从清晨到黄昏的生活日常,具有浓浓的烟火气。主人公李侠作为地下党工作者,创作者为他设计了一套极具风骨的舞台语言。他的步履永远是那样坚定,背影永远是那样从容,整个舞蹈动作简洁而干净,冷静而克制,配上他的一身飘飘长衫,让人既感受到他的睿智与镇定,又能感受到他清冷姿态背后的凌霜傲骨。同样是地下党员,李侠的妻子兰芬一改此前红色革命经典中女共产党员短发布衫、阳刚而豪迈的典型形象,在她身上,不仅有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定和勇敢,更有普通上海女性的温婉和柔软,一身素雅旗袍勾勒出纤巧玲珑的身段,轻盈款款的舞步显示出她娴静婉约的性情。两人一刚一柔,展现出地下党人的形象两面。


              ——影视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李超飞


李侠和兰芬因为革命而假扮夫妻,在为革命奋斗的道路中互生情愫,却最终不得相守。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就是末尾处回顾他们相识相爱的过程。每一帧都是温柔美好的,然而革命是残酷的。介于他们的特殊身份,介于那样一个纷争的年代,结局早已注定。最后李侠毅然决定赴死,兰芬知道别无选择却还是拼命挽留他。一向隐忍的兰芬用力捶着李侠的胸口,她知道一旦放手从此便是生死相隔,看到这一幕我潸然泪下。舞台的声音效果也十分用心。开始还担心没有台词会看不懂,后来发现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每一幕对于背景声音的运用都十分自如和贴切,帮助观众更好理解情节的发展以及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舞剧中雨的天气效果,雨声、雷声与故事的发展相辅相成,恰如其分。柳妮娜在老唱片柔美的歌声中缓缓脱下外套,沉重的音乐突然穿插进来,两首风格截然相反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更显震撼。柳妮娜的另一个身份缓缓出现在字幕上,水到渠成。


                      ——教育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薛景行


  整部剧尤其注重气氛的渲染。剧中的舞美令人耳目一新,营造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平静的多变场景。整个过程中将上海经典的弄堂、石库门、马路等上海的城市特色呈现舞台之上,重现上海老市井的风貌,充满沉浸感。狂风骤雨的夜,行人撑伞于街上行迹匆匆。配合整个舞台电闪雷鸣,让人感受到了黑夜无形的压力。用蒙太奇手法呈现了春去秋来,男女主情谊越发绵长的过程。用舞蹈当做载体,去传达剧情、情绪和思想。音乐节奏急促,古典密集,舞者们脚步细碎,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表达出风声鹤唳的紧张质感。虽无台词,但通过舞者极佳的肢体表达一样让人在两个小时中感到紧张和感动,感受到薪火相传的信念和缠绵缱绻的深情,生死抉择、家国天下,无声胜有声。


                     ——教育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凌云霄


原以为是一场简单的叙事红色主题剧,没想到整部剧没有对话,没有旁白,只有紧扣剧情的背景音乐,伴随着风声、雨声和枪声。最令人称赞的便是舞蹈与灯光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演员们整齐到位的动作、光影角度的完美处理与老留声机里诡异的音乐,搭起了一部感染力十足的舞台。振聋发聩的雷声伴着极为逼真的绵绵细雨,营造出紧张氛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烈士将象征着革命的“红领巾”从男主角李侠手中抢走后英勇就义,而后,又下起了雨,李侠对同志替自己牺牲悲痛万分,在雨中撑伞向着背后的光一步步挪去,最后整个场景都变为黑色,只有李侠瘦弱的身影撑着一把伞在雨中挪着,那光或是象征着希望,纵使李侠心中有千万般不舍,终不可辜负战友们用生命传递下去的希望,唯有活着,才有机会把电波继续传递下去。


                              ——数理学院 物理化学专业  姬培熠




     


       
       




欢迎扫码入群,加入赏戏团大家庭!




                       


供稿: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艺术中心

图文来源:上海歌舞团、网络

编辑 | 胡小小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