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心理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周 三
文学中学心理

无论你是否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你的资本、你的社会地位,决定着别人对你的态度。所以,人们才会那样不断努力,不断争取自己可以争取到的资源。
《奇葩说》曾有一起讨论的辩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选择定制吗?陈铭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的本质,可能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复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很多家庭都不重视孩子的良性教育,很多人可能长大后还在治愈原生家庭的伤害,再去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真的很漫长,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本期,在<文学中学心理>栏目中,小编为大家推荐一本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一本关于教育、关于原生家庭的故事。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塔拉真实的人生经历,她出生在爱达荷州山区,一个几乎病态的家庭里,父亲是个摩门教教徒,偏执狂热。他坚信学校就是给普通人洗脑的地方,送子女上学便是将他们交给恶魔,除了学校,任何政府相关机构他也不相信。一家七个孩子,四个孩子没有出生证明,他们从来不去上学,从小就在父亲的肥料厂里帮忙,家人生病、受伤、出车祸,甚至当孩子被重度烧伤时也从不就医,而是靠母亲的草药进行治疗。这个故事的背景并不是发生在原始社会,偏偏发生在现代社会。

别人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一步步成长。而塔拉的童年只有废铜烂铁、桃子罐头以及枪支弹药。偏激的父亲坚信有一天这个世界会大乱,因此,他们需要准备充足的食物和武器来抵抗外敌。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荒唐的信念开始在其中一些孩子的心中动摇了,外面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塔拉的一个哥哥泰勒通过自学离家后,属于塔拉自己的信念也开始慢慢苏醒。她决定像哥哥一样离开家,去上学。那时,塔拉只有十六岁,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收获了一个奇迹,杨百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十七岁的塔拉走进了真正的课堂,大学对她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而且不大友好。初入校园的她不知道论文是什么,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干什么的,她错把欧洲当成是一个国家,不认识“大屠杀”一词,甚至认为犹太人所遭受的大屠杀只有五六个人的规模。
生活中,塔拉与周围的一切更是格格不入,她不知道如厕后要洗手是最基本的规则。因为,在她父亲的观念里,洁净是虚伪的,污垢才是诚实。曾经的她用父母给予她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并认为这就是全部,然而现在,她需要击破对过去的一切认知,把自己打碎去适应这个社会。

“教育”给了塔拉全新看待家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她开始审视父亲的精神疾病、母亲的懦弱以及自己曾经承受的那些暴力。她忍受着与家庭决裂的痛苦,开始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塔拉用意念,让自己从不及格成为全优生,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问者,最后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读完这本书,让小编重新思考了“原生家庭”,当代社会,一些人都企图去抱怨原生家庭,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更好的条件,其实,真正阻碍你自己前进的只有你自己。真正要逃离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逃离生活在原生家庭背景下被赋予错误认知的旧我。
我们不能打破外在的物理世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建构自己内心的世界。

-END-

文字|扈洋
音频|杨楠楠


编辑|于淑文
校对|张宇彤


审阅|杨浩晨
浅浅吟唱你的青春,有笑有泪有挣扎。
徐徐诉说他的故事,有酒有痛有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