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谈絜矩——中航大学子重温经典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读《大学》,谈絜矩——中航大学子重温经典

2021-05-20 17:22

来源:中国民航大学融媒体中心 张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何谓絜矩道,絜矩乃君子一言一行有示范作用。


《大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学》中所提为帝王治国平天下的“三纲、八目”,新时代的我们无须治国又需治国。前者与后者有异,前者是古代王朝帝王治天下谓治国;后者是人民担当起社会责任,共同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也可谓治国。由此前者与后者又有了共通之处,读《大学》在今日也就有了一定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是谓“大学”,当然也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从心地学习“大学”。“大学”的三大纲领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做到这些便算是接近理解或掌握纲领了。当我们也做到了“知止”“定”“静”“安”“虑”后我们就能做到“至善”。“善”是人的本。有同情心是“善”的一种,当人心之善湮灭后,则一定不会有同情心,周国平提出观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因此,君子必然保持内心的本――善,有如此才能有“絜矩之道”。

“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孔子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只是前者叙述更为具体。可见贤哲对君子絜矩之道的原则有相似的看法。正所谓“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一言一行有示范作用的君子,定是能够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使自己成为让自己看得起的人。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者可谓仁人,是“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因为仁人明事理,通人情。仁人不是有权威的人,不是家财万贯的人,不是自以为是的人,是心中有善有德的有文化的任何一位普通人。仁人是难得的,是君王的好臣子。《秦誓》曰:“若又一城,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可见如此之仁人是古往今来统治者所需要的,也是人民所需要的。无需每个人都成为仁人,只需人人皆向往之。以仁人为榜,见贤思齐,亦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为人们所称道,或是为人所学习的讲絜矩之道的君子。

今日,我们学习古文,读四书五经,要学会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大学》所提国平天下之理,当然不可全盘吸收,也不可一味否定,古人的智慧也不比现代人差。正如絜矩之道,那必是现代人也同样向往,皆追求梦寐达到的境界。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是新生代,是冉冉升起的红日,我们应当主动担当起时代的重任,也应当自觉学习前人的智慧,更应当做到“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希求我们能成为讲絜矩之道的新君子。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