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文艺芳华,编心扉真情——访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张晓静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筑文艺芳华,编心扉真情——访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张晓静

2021-05-21 23:40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 张懿妍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广西民族大学的相思湖校区,阳光逐渐铺展开的田径场上,张晓静坐在田径场的阶梯上,沐浴着初升的太阳。她的膝上放着《挪威的森林》,清脆的声音慢慢响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置身于书中的大片繁茂树林中,张晓静呼吸着绿色空气,享受着书籍构成的“森林”。

张晓静,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写作方向)的学生,用笔书写人生,用梦编织摇篮。

心中有光,涌动着创作的激情

幼时的张晓静,常常沉浸在小说故事中,为故事人物的命运而喜怒哀乐。“无论是各种杂志,还是武侠小说,于我而言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动。”

基于对书籍的热爱与写作的向往,张晓静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方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晓静拿起笔,在汉语言文学的熏陶下,写出一篇篇发自肺腑的文章——《卯辰星君的时间问题》是她初入校园时的少年气息;《我的祖母》镌刻进她对祖母源源不断的思念;《没有爱情,人真的难以存活吗》源于她对感情问题的细致思考……“我在写作时常常希望带给读者温暖,如这几篇文章,我不仅仅是表达自身情感,更多的是想向大家传递这世间的美好。”

心中有光,何惧前方荆棘铺丛。张晓静手中的笔,并不仅仅局限于勾勒世间万物的色彩,她还尝试编写外国文学的戏剧剧本。张晓静观看电视剧时,常被里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大学给予了她创作剧本的机会。2019年文学院举办的“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文学作品演示会为她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她成为了《日瓦戈医生》的编剧。

大一的张晓静尝试编写剧本,却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她卯足了劲,跟剧本昼夜“对抗”。《日瓦戈医生》作为一部反映俄国战争历史的作品,其篇幅之长、精神之宏大成为张晓静需要面对的难题。受时间限制的影响,表演在短时间内需要同时展现人物精神与剧本主题,还要让观众看得酣畅淋漓,在写剧本方面无疑需要精雕细琢。张晓静不断向刘华、马卫华老师请教交流,如何使台词语言凝练深刻。

“已经修改5遍了,可我还是做不到在短时间内表现精神内核。”张晓静坐在凉亭,面前放着5本剧本,上面布满红色标记。她闭上眼,几天高强度的修改使得她常常失眠,眼底一片青黑。

“时代的流逝像预言,在流逝中会化成温暖的火焰。”她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剧本中主角之一冬妮娅的身影。“这句话是冬妮娅的自白,或许可以设计主角自白,传达对未来的希望,升华主题。”张晓静立刻执笔,“唰唰唰”写下顿生的灵感。

张晓静将主角的自白诗句创作出来后,立即与老师联系。戏剧表演关键在于通俗易懂,同时将台词精简化,再在结尾通过主角自述,完成这个作品需要表现的主题,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张晓静不断将台词凝练,选取经典情节,在剧本修改了六七遍后,终于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

“这次的剧本创作对我而言,是一次写作方面成功的历练。”张晓静回忆起当时几个月的打磨,依旧热血沸腾。她对文字的热爱,刻进了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中,也刻进了她阅读过的每一部作品中。

心中有责,尽力做好校报编辑工作

“校报部是一个展现我校文化生活的部门。”出于对文字的热爱,2018年张晓静加入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的校报部,进行校报的编排工作。

校报编排需要学习版面设计、构图设计、策划选稿、稿件编辑校对等内容,任务量繁重。然而张晓静乐在其中,认真琢磨掌握。前校报部主任李钰聿这样评价她:“一起工作的时候,晓静总是给我一种很安心的感觉,她认真负责的态度使我从中也收获了力量。”

在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中,选稿工作成为张晓静难以忘怀的记忆。

“晓静,第四版的稿件选取好了吗?”“我马上就能选出来了。”电脑上的文档被依次打开,“嗒嗒嗒”的鼠标声回荡在办公室。

张晓静正在为她负责的校报第四版进行稿件选取。昔日,由于鲜少有人了解校报投稿流程,且部门宣传力度不强,第四版投稿数量寥寥无几。为了让校报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张晓静向班级同学、文学社、相思湖诗群等多方征稿,努力加强宣传力度,拓宽稿件来源。现今,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第四版包括人物稿件、时评、诗歌等多种内容。

为了和校报部走的更远,张晓静决定参加换届竞选,成为了校报部主任。

“因为疫情,我与前辈还没有做好工作交接,此时当选主任的压力很大。”2020年5月,张晓静接手校报部。一时间,繁重又陌生的工作任务扑面而来,她常常需要加班加点,尽快熟悉工作业务。学期工作安排、招新工作、经费管理、稿件统计……然而,忙碌的她不忘热心帮助同伴。她在日常工作分配中常询问同事意见,也积极带领同事实际操作。除此之外,她也时常关注同事生活与学习状况。校报部同事杨钥泓说道:“她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工作者,也是一个有爱的大姐姐。”

“我是校报部的主任,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不仅要与同事做好相关工作,也需要与老师对接工作。”大三下学期,周二至周五,下午2点到晚上11点,张晓静经常与连雪杏老师对校报进行统一清样。受时间限制,她与连雪杏老师除了吃晚饭用于简单休息外,一直在校对校报内容。大到文章主题、内容,小到标题、标点符号、错别字,铺满阳光的下午,张晓静与连雪杏老师交流各自观点,一一指明问题所在。“清样工作很辛苦,但是看到这些文章在我们的修改下变得更优质,我有一种‘吾家儿女初长成’的成就感。”

雏鹰闯荡,磨砺文字考究的利刃

校报部的编排工作,使张晓静对文学愈发热爱。这份渴望——深入探索文学创作的求知欲,延伸到校外的实习中。

张晓静于2019年进入吕蒙影视传媒公司高校写作坊,作为签约作者兼审稿组长参与实习。审稿组长的工作与她在校报部的工作相似,不同的是稿件经常晚上发到她电脑上,同时需要检测原创度,并且要在第二天及时与公司、作者反映稿件情况。虽然是暑假,张晓静仍经常熬夜,工作强度不减。

梦有所思,力有所成。张晓静在岗的6个月,负责近100位作者稿件的审核,“虽然工作繁忙,但很能培养我的韧性,也更能提升我以后的写作能力。”签约作者也是一个培养张晓静写作素养的职位。张晓静在写作期间,时常观察周围的事物以激发灵感,同时注重上网站查询专业知识,前往图书馆翻阅专业书籍,以求文章达到新颖与真实并存的效果。“平时多锻炼写作思维,文章才能写出韵味。”

张晓静作为签约作者,写作各类新媒体稿件100多篇,发表在百家号平台上的文章共计获得阅读量58.5万。

张晓静的脚步没有停留于此,她对传统媒体一直怀有敬畏之心。2020年7月,张晓静前往漓江出版社成为图书出版编辑的实习生之一。

图书出版与校报出版的工作内容相同,最大的不同在于书籍页数很多,也因此校对内容很多,考究更为严格。一位作者写出的文章里含有某个遗址长宽高的数据,作为随想类文章,这些需要张晓静一一核对。然而,张晓静查遍网上各大数据,所获得的数据结果都是不同的。面对电脑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张晓静盯着它们,皱紧眉头,“还有哪些权威平台是我没有搜寻过的?”她仰起头,准备闭目养神,突然瞥见书架上放置的《辞海》。“‘大辞海’网站已经制作出来了!”她忍不住高呼一声。她迅速登入“大辞海在线”网站,终于获取了正确的长宽高数据。“这次经历扩宽了我以后的查询渠道,也让我了解到图书出版的细致严谨。”张晓静说道。

图书出版编辑的工作除了审理书籍稿件,还有对专业书稿重新梳理写作大纲。《桂林龙船》是一部记录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要求编辑更为仔细。张晓静先浏览目录,再参考同类书籍的目录进行深入整理。逻辑结构是梳理书籍大纲的基础,确定逻辑结构才能有修改。她没有第一时间确认逻辑结构,而是先快速浏览一遍书本内容,找寻是否有奇怪的方面,再细读每一个小节,把握每一部分的逻辑结构,思考内容是否充实,主题是否升华。张晓静说道:“梳理写作大纲训练写作思维,我会发现更多架构思路,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写作。”她对《桂林龙船》的审稿思路获得了资深编辑的认可。

“上天只会给我们可以跨越的考验,这是《仁医》里的台词。”张晓静笑着说道,“这部剧反映人的命运,也给我以启迪。我的四年拼搏过,迷茫过,但更多的是得到了出彩的人生。”即将毕业的她会继续深造,在文学之旅中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