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影像 | 袁隆平先生的农大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今日我们来回看袁老与农大特别的情缘
一同致敬,缅怀,前行
《农大人永远追的星》
《袁隆平先生,农大人永远记得您!》
袁隆平先生与河南农业大学的“不解情缘”
记者 周红飞 谢东明 陈 玺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河南农业大学是袁隆平先生在河南的牵挂,是他与河南这片热土不解的“情缘”。巨星陨落,精神不朽,梦想不灭。今天,就让我们追忆袁老与河南农大的交集,缅怀这位为国人饭碗付出毕生心血的老人。
84岁高龄在农大掀起“追星”旋风,鼓励攻关“杂交小麦”
2014年3月26日,袁隆平院士受聘河南农业大学“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
2014年3月26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时任校长张改平在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袁老发放了聘书。84岁高龄的袁隆平正式担任河南农业大学“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随即在河南省光山县实施了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
2014年11月17日,袁隆平为河南农大师生作报告
2014年11月17日,河南农业大学袁隆平报告会现场
2014年11月17日,袁隆平参观河南农业大学校史馆
2014年11月17日,袁隆平参观河南农业大学校史馆
同年11月17日,袁隆平来到河南农业大学,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的报告,一时间引发农大学子的“追星潮”。13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礼堂门口围满了学生。从大礼堂走出,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一下子围住了袁隆平,不少的学生高举手机、相机不停拍照,掀起了校园“追科研明星”的旋风。肃静的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大礼堂,依然回荡着袁老的谆谆寄语: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希望河南将“杂交小麦”作为攻关重点,早日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2014年11月14日,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引发“追星潮”所到之处人潮涌动
2014年11月14日,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引发“追星潮”
85岁再赴农大试验田查看稻情,招收农大弟子
2015年8月28日.袁隆平院士考察与河南农业大学共建的光山县超级水稻试验田,并与农大师生合影留念
2015年8月28日.袁隆平院士考察与河南农业大学共建的光山县超级水稻试验田
2015年8月28日,85岁的袁隆平再赴河南,来到光山县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试验区,对超级杂交水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进行收获前“预评估”。试验区里种的是由袁隆平选配的“超优1000”、“Y两优900”、“Y两优143”等超级杂交稻品种。从破壳发芽到插秧、田间管理直到成熟,每一个环节都由河南农业大学的水稻专家和优良的栽培技术保驾护航。“我非常高兴!百亩片过一千公斤有把握,千亩片过九百公斤有希望!”这是袁老对农大人的肯定,更是对河南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鼓励。该项目提前一年完成既定目标。袁老2015年、2016年先后在河南农业大学招收了6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
“巨星”陨落,农大师生缅怀追思与袁老的点滴记忆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郭天财:
惊闻袁隆平先生今天中午逝世,此刻正在农村麦田的我难掩悲痛之情。我是1996年与袁先生初次认识,当时他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我担任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当时国内五大粮食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负责同志会在一起交流研讨,我曾两次专程到杂交水稻中心学习考察。后来我们前前后后有过十余次交集,特别是2014年3月26日,我们农大专门聘请袁先生担任河南农业大学“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同年11月17日陪同袁先生来校为农大学子作报告,2015年8月28日又陪同他察看双方合作的光山县超级稻“百千万”工程,每一次都历历在目。袁先生研究超级水稻,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供给做出了彪炳千古的贡献,是我们中国农业科学家的榜样。袁先生的去世让我们倍感心痛,同时我们这些还在工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身上的担子也更加沉重,但是我想所有的同仁都会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袁先生的脚步,继续向前,定会通过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奋斗,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河南农业大学“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全志:
2021年5月22日,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袁隆平院士逝世,巨星陨落,举国悲痛,这是我国农业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回顾袁隆平先生与河南农业大学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2014年3月26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正式受聘河南农业大学“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亲自指导中心水稻高产高效技术创新团队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在袁先生的亲切关心和指导下,河南农业大学与光山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信阳市光山县建设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光山)现代农业试验区,袁先生给予试验区每年200万元的经费支持,开展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推广“超优1000”等超级杂交稻新品种。
在袁先生的亲自指导下,2014年试验区建设取得成功。经河南省农业厅2次组织专家实打验收,示范区取得了千亩片平均亩产815.5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733.8公斤的高产记录。2014年9月3日,袁隆平先生亲临光山县万亩示范区指导。2015年,试验区再次取得新进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挂帅的专家组,对超级杂交稻千亩技术示范区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实割测产验收,千亩示范区平均亩产902公斤,最高达913.9公斤,实现了全国千亩连片水稻平均产量的新突破。2015年8月28日,袁先生再次莅临光山试验区指导,高度评价试验区的工作。
袁隆平先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对培养青年学生未来发展非常用心。2014年11月16-17日,袁隆平先生莅临河南农业大学作学术报告,掀起了一场“追科技明星旋风”。他在河南农业大学招收了1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目前,三名研究生均已顺利完成学业。其中,从事耐盐碱水稻研究的博士生刘娟现在信阳农林学院工作,硕士研究生李梦琪现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另外1名研究生在北京就业。
袁隆平院士高度重视河南农业大学水稻科研平台建设。他亲自给河南省政府和科技厅写信,建议成立河南省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并亲自担任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关心指导下,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建设验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突破。2017、2019年,河南农业大学连续主持获水稻方面的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实现了河南水稻科技成果的历史性突破。
袁隆平院士始终高度关注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潜力提升,明确要求河南农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水稻团队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团队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超级杂交稻产量差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近年来,按照袁先生的要求,我们一直在努力开展协同攻关,争取取得新的进展,以完成袁先生的遗志。
袁隆平先生千古!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青年教师,彭 廷:
第一次听到“袁隆平”的名字,是在小学的课本上,那时对科研、对育种还没有概念,只知道在饿肚子的年代,袁老先生研究的杂交水稻增产20-30%,甚至更高,对袁老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
2004年,大学读了农学专业,对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08年毅然决然地考取了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方向,至此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后转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继续从事水稻生理相关研究。2014年3月,袁隆平院士受聘河南农业大学“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2014年11月,袁老先生来我校做学术报告,作为水稻课题组成员,真正感受到了水稻科研工作者——袁老先生的魅力,能容纳一千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礼堂门口也围满了学生。袁老先生走到哪里,哪里就水泄不通,围满“迷弟迷妹”。
2014年毕业留校工作,从事水稻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中,每年的水稻栽培课程都会讲袁老先生的“禾下乘凉梦”,讲先生的五期超级杂交稻育种目标,讲杂交水稻产量水平不断攀升,激励学生学农爱农。在科研上,有幸参与袁老先生在河南信阳开展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项目,近距离接触袁老先生,聆听老先生的教诲,感受老先生的魅力,每次接触先生都会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先生的科研思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肃然起敬。近年来,在袁老先生的支持和关怀下,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2019年“3年2次”主持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最好的实证。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致敬袁老!逝者已逝,愿您一路走好!但袁老的精神财富永垂不朽,作为水稻科研上的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将以袁隆平院士对于水稻产量不断提高的“执念”为引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扛稳强农兴农使命,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发展需求,扎根中原沃土,力争为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2021年实习生,周慧岗:
看到袁老去世的消息,一瞬间想不出什么话,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大学的时候跟着同学去参观袁老之前生活过的地方,晚上回到教室观看关于袁老的电影。作为一个农学人,作为一名水稻组的实习生,我深深地体会到那时的不容易和袁老的艰辛。如他们所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过去也有一些伟人逝世,但他们于我而言,似乎就是很遥远的人,我看到他们的生平事迹,然后心里会惋惜一会,再便没有了然后。我并非出生在食不果腹的年代,通过网络,渐渐了解了袁隆平院士,觉得他慈眉善目,像是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老爷爷,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生活,但袁老不平凡在他的目标是建立在全中国的温饱上,在央视发了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但一想到一年一年大家温饱上的好转,袁老也会有所欣慰吧。以后我也会像以前一样,好好吃饭。也会做好一个农学人的身份,在未来像袁老一样为中国水稻、中国粮食保障贡献一份力量。
这个消息令我感到痛心,总感觉天塌下来一块。我作为一个涉足水稻的农学人,总觉得心里面突然少了点什么,便写下这首无头诗送别袁老吧:“两脚踏实黄土地,一把稻种撒满粒。寸土寸稻寸黄金,一心一意只为民。”袁老一路走好!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博士研究生(袁隆平院士2016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李 飞:
2014年11月17日,已经84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来到河南郑州,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的报告。袁老在大礼堂报告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回想起当时精彩详实的报告以及和师生幽默又不失专业的互动,心中不免一阵悲恸。袁老也再度为我们说起了那个说了无数次的“禾下乘凉”梦想:“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2014年3月26日袁隆平院士欣然受聘,担任河南农业大学“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并于2015年、2016年在我们水稻生物学创新团队招收了6名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包括2名博士、4名硕士。
袁老一直是我搞科研、做农学的动力和目标,我相信袁老不只是我和我们水稻生物学创新团队的榜样,更是我们这几代农学人的榜样。斯人已逝,幽思长存。得知袁老逝世的消息后,感到万分的失落和悲痛。稻香溢四海,英名千古传。袁老安详地走了,作为农业科研人,我会为让十四亿人吃得饱、吃得好的梦想尽一份力量。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科技创新团队硕士研究生,袁泽科:
记得袁隆平先生曾说过:“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老的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稻育种事业,作为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老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又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袁老用毕生精力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为把中国人的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奉献了一生,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袁隆平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的两个梦”,而这两个梦便是袁老的初心与毕生的追求。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就是这样一个伟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尤其是我们农学人奋勇拼搏,将岁月写在大地上,用一生扎根田间。袁老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垂千古,他是一颗璀璨之星,用瘦小的身躯撑起了广阔的天地,以毕生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夜空,给了我们农学人前进的勇气,温暖的力量。沉痛哀悼,深切缅怀袁隆平先生的同时,我们农学人更应持续接力,坚定前行,继续袁老未竞的伟大事业,让禾下乘凉梦,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1级校友,时任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现为重庆市万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康鑫:
2014年11月14日,学校官微首发袁隆平院士将在17日来我校作报告的消息。从那时起,就引爆了整个农大的舆论氛围,也挑起了所有农大学子的神经。17日上午8点,学校大礼堂已聚集了各个学院的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其他院校学子。1000人大礼堂足足容纳了2000人,大家或站,或坐,或蹲,只为一睹袁老的风采。从大礼堂,到校史馆,再到工程楼协同创新中心,所到之处,人潮涌动。有围着袁老拍照的,有积极提问的……为什么我们如此疯狂,难道单单是仰慕袁老的才华,敬仰他突出的成就吗?我想都不是,而是我们希望走近袁老这样大师级的人物,渴望袁老用其精神和人格魅力来感召我们,指引我们前行。
还记得当时报告会的交流环节中,我们农学院水稻组一位博士生师兄问袁老,如何对待水稻产量和水稻质量问题。此问一出赢得满堂彩,众所周知,袁老杂交稻以产量著称,但随着社会发展,追求口感的水稻越来越受欢迎。只听袁老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因为质量而牺牲产量,要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改善质量,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至今回味,言犹在耳!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2013级校友,时任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现为宝鸡新闻网时政记者,张 沛:
2014年11月17日,这是我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个重要日子,当年刚刚大二的我作为河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记者在这一天有幸采访袁隆平院士。我清晰地记得,那天袁老来学校作报告,千人大礼堂座无虚席,引发校园旋风。讲座现场求指点,讲座结束求合影,同学们蜂拥“追星”。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那天在与袁老的交谈中,他寄语农大学子:“计算机里种不出水稻,要不怕吃苦,走进实践中去。”勉励广大学子沉下心来做学问,脚上有泥,心中有光。他平易近人,话语质朴,亲切得仿佛就像家人,这一幕幕仿佛就清晰地发生在昨天。
现在想来自己当初也是胆大,小小年纪和袁老一路畅聊,提问着自己的疑惑,表达着自己纯粹而热烈的崇拜。袁老耐心的解答,与我风趣幽默地交流,他说话不急不慢,还贴心地询问是否能听清楚他有些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没有一点点架子。这段经历是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或普通人,与袁老有了做梦般的缘分,我甚至在想自己是有多幸运才会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个只有在课本和电视上看到的大咖有了那么一点点交集,虽然只是短暂的交谈,但真的此生无憾了。
当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很是震惊,多希望这只是场梦,是个假消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袁老以一己之力让国人吃饱肚子,也为世界减少饥饿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曾经说自己做过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而在他91年的人生岁月里,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为这个梦想努力。这让我们敬佩,更让我们感动。
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让人们倍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一日三餐,米香弥漫,中国人吃的每一碗饭里,都有袁老的恩惠,我想国人厉行节约、不浪费粮食是对袁老最好的缅怀。先生千古,国之功勋,国士无双。袁老一路走好,向您致以最大敬意。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1级校友,时任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现为郑州商学院校团委宣传部部长,付焕然:
今天的心情由悲伤转为欣喜,又从祈祷中转为悲伤,看到人民日报的推送,才相信袁老真的离开我们了。
我们这一代,应该是从小就听闻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盛名。我小时候在深山区长大,山里土地贫瘠,老百姓种小麦,一年下来十分辛苦,但产量很少。那时候我就想,我长大了,要像袁隆平一样,做一个农业科学家,研制出超级小麦,让村里家家户户都能堆满小麦。2014年,我在农大读书,有幸参加了袁隆平院士来农大的报告会,亲眼目睹了这个从小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的人物,没有想象中的距离,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有着君子般的谦逊和对青年后辈的殷殷教诲。大学毕业后,虽然并未按照儿时梦想从事农业研究工作,但袁老八十多岁高龄还依然坚持深入田间亲自获取数据、在去年全国科普日“秀”英语寄语青少年等都让我由衷钦佩。
他是一代大师,也是一位心系青年成长的爷爷。袁老曾寄语青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为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等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就会有回报的”。这句朴素而又深刻的话,一度在我迷茫、陷入自我怀疑时,给我继续前进的勇气,激励我再坚持一下,努力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自在其中。
袁老虽然离开了,但他对世界人民的贡献是永恒的。袁爷爷,一路走好!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2012级校友,时任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现为湖北中烟广水卷烟厂工艺品质科产品创新管理员,岳华峰:
这是近段时间以来我最悲伤的一天。作为一名创新人员,最近因为产品研发的事情夜以继日,当我冒着武汉阴雨的天气赶路时,却传来袁老去世的消息,一下子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还记得2014年11月,袁老到我的母校——河南农业大学作报告,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有幸全过程采访,被他伟大的人格魅力、矢志不渝的科研精神所感染。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决定在烟草工程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烟草科技工作者,五年光阴倏忽而过,我更加理解科研的艰辛,困苦,没有尽头。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拿起手机,看看当初与袁老的合影,想想当初袁老深情的寄语,以此给自己力量。
这个周末,风雨如晦,江河呜咽,我的心情压抑而悲伤,似乎失去了精神向导。虽然悲伤,我们仍要远行。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道路上,袁老已身先士卒,为我们做出榜样,如今接力棒到了我们90后手中,我们没有理由停下脚步。让我们收起化悲痛为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秉承袁老教导,践行社会责任,为科技自主自强,为全面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09级校友,时任大学生记者团学生记者,现为河南青枫溪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海锋:
惊悉袁老去世,泪如泉涌。虽然看到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发的消息,常年的泛媒体从业工作,让我知道这是真的,但也一时接受不了。
小时候家里穷,吃饭本身就是饥一顿饱一顿,跟着爸爸吃片片(把麸子、水、面粉,一起搅拌和匀做的面食)的经历在童年记忆中尤为深刻。于是幼小的我常年都对粮食很敏感,家里有粮,心中才不慌。
2009年只身一人,来到河南农业大学求学,在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学习。求学期间,经历了学校的百年校庆,详细了解了农大的历史后,对农业、对农大的感情更深了一层。尤其是看到时任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王陵南的一段话,“……河南全省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也是黄河流域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对于一切农业问题……皆须担起解决的责任,也就是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对农大、对农业的感情就更深了。对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有了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感觉,更懂了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的意义。毕业后,我也很关心学校的发展,看到2014年袁隆平来农大,同学们热烈“追星”的情景,农大在我心里的分量更重了。农大人追星,追的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星。
毕业8年,我已经不再为吃饭发愁了。转眼建党百年,农大也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一代代农大人扎根中原大地,为河南人托起安稳的饭碗。袁老在湖南,农大在河南,虽山重水隔,一个是个体,一个是群体,但都在不同的地域做着同样的事情。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位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今天走了。
五月里,祖国的田野一派金黄,袁老走了,愿大家以后吃饭的时候还会想起这位老人。·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0级4班,周智琴:
从小就是听着袁爷爷的故事长大,高中的时候看过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的采访,我将那一段采访抄在了本子上。上午看到消息,我十分悲痛惋惜,我印象中的袁爷爷永远是一种精神健康的状态,官方辟谣的时候,我第一次对辟谣感到欣喜。而下午官方消息出来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文字就忍不住哭了,我还记得邹韵记者采访袁爷爷的话:“Why do you want to promote hybrid rice in Africa?”袁爷爷回答:“For the wealthfare of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is one of my lifelong wishes.”如今袁爷爷走了,先生千古留青,一路走好。我以后每顿饭都吃完最后一粒米,便是我对爷爷最好的缅怀。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我们会永远记得您!
袁老,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