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深挖本土历史文化资源 推动“四史”教育融入课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四史”教育和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将“济南五三惨案”“济南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作为选题嵌入思政课教育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激发情感共鸣,推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堂,起到良好育人成效。
日前,在中宣部理论局、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由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四史”教育与“大思政课”学习交流会在山东大学举行。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受邀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作“同城大课堂”——“五三惨案”与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专题教学展示。
课前,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加强统筹协调,组织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辅导员教师召开集体备课会,共同研讨交流授课重点难点,深化“三教”改革,探索实践以“教师团队结构化、授课内容融合化、教学环节模块化、教学实践体验化”为重点的“四化”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力求讲出更有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政课。
5月3日,备课组来到“五三惨案”纪念园参加九十三周年纪念活动,进行现场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讲述那段惨痛的历史,建筑学教师介绍“五三惨案”纪念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音乐课教师带领学生为逝去的同胞们献上思念的歌曲,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现场听到“外交史上第一人”蔡公时的故事,同学们深受感动。根据故事情节,建筑工程系刘迎迎老师指导向日葵剧社专门编排了课本剧《蔡公时遇害》作为课程的导入,再现当时日军暴行,让和平时期的青年学生走进历史事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音乐课教师崔春荣根据趵突泉公园内简单的五线谱石刻,找到《济南惨案歌》的历史资料,翻译成简谱,加上自己理解,增加了和声、转调,带领飞翔合唱团进行演唱,增强学生爱国自觉,树立爱国志向。
建筑设计专业教师林学军结合“五三惨案”纪念堂、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墙、纪念钟等典型建筑,从课程思政角度讲述其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及材料选取等知识,引导学生广纳知识、培养能力、行业报国,做新时代的人民设计师。
思政课教师娄淑娟、栾冰冰、王雪、张路园、隋美荣等,着重从“五三惨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影响、启示,青年学生的时代担当,课程设计思路和地方特色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方法等角度进行了展示,教育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振兴中华。
展示课善用“大思政课”,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体验,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各地各学校创新开展“四史”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下一步,学校将善用“大思政课”,结合本地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题材,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继续深挖“四史”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深化开展“同城大课堂”活动,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打造思政金课,让思政课在新时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