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渴求发声,也在渴求真相 | 网络舆论舆情中的“我”
成都49中学发生一起在校学生高坠死亡事件。当这则消息在微博上被爆料出来的时候,引起了公众热烈的讨论。因为当时校方拒绝提供监控录像,教育局随后又公布了一份官方声明,这些做法并没有得到网友的信任。一时间,各种舆论和谣言四起,各种阴谋论和怀疑论也在加速传播,49中也被推到了舆论的制高点上。
在经过警方的调查取证下,整个事件的原委被公之于众。至此,真相得以被公示,这件事情仿佛也落下了帷幕。
但是经由这件事情体现出来的当代网络舆情舆论的影响却从未停止。当把视线拉回到去年年初的时候,在疫情暴发后,因为信息的不流畅和一些官方的不作为,各种谣言、舆论也曾迅速发酵,并激起了网友们的恐慌、愤怒情绪。
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网络尤其是新浪微博,正因其开放、即时和便捷的特点而成为各类人群表达意见和抒发情绪的重要平台。微博成为网民意见表达的重要场所,公众通过其进行广泛的社会参与,通过发表舆论,增加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促进事件快速解决,这说明网民在社会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当面对一些突发网络事件或者不公正的现象时,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和讨论,让这些现象得到重视,并得到妥善的解决。但殊不知,我们却会在无意中被一些谣言传播者而影响,以至于偏离我们原来的初心,而被谣言带着跑。
那么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我们,当网络舆情舆论事件发生时,我们都会有哪些心理特征,我们的做法又会怎么影响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呢?


人人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认同,但现实社会,人们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不容易的。
而互联网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准入门槛低,没有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制度的约束,使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需求的人转移到网络上。
在互联网上,网民数量庞大,有不少事件是人们通过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导舆论或者制造舆论,促使事件真相快速浮出水面,最终使事件得到解决。
当这些人发现自己的言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时,并且被更多的人点赞和转发,最后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众心理一般是指个人受多数人的影响,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自觉地与外界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热点事件发生以后,网民会在网络上展开大量讨论,此时会引来大量网民的围观。
当某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传播时,舆论的影响力也就随之增强,个体迫于外界压力的影响,即使有不同意见,为了不使自己陷入孤立,也会有所保留,在没有独立冷静思考的情况下,就会盲目遵从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甚至对观点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使得很多人感到焦躁和不安,渴望寻找释放压力的突破口。网络正因为其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而成为人们发泄情绪的重要场所。
舆情事件发生后,会有很多的围观群众,即使事件和他们自身并无直接关系。但是由于长期的压力和不满情绪的积压,部分网民就会无视事实真相,借机恶意攻击谩骂当事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这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影响事件的顺利解决。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对外界的引导往往产生反向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网络社会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是,“对政府政策、官方言论、主流观点、社会精英、富裕人群统统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在网上不仅很少受到抵制,反而受到追捧。”在看待政府或相关部门的问题上,网民的逆反心理尤为突出。
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与网民之间往往形成对立的局面。在诸多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对政府或相关部门持强烈的批判和怀疑态度。
只要网络事件涉及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怀有逆反心理的网民就会对事件的缘由、背景、处理结果等产生怀疑。当他们认为政府或相关部门的解释不可信时,就会积极反证,引用未经证实的信息予以反驳,甚至提出相反的看法。
网络平台所具有的高度开放性和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得网民十分乐意于通过网络来探索和学习新知识。而网络谣言本身恰恰通常包含有大量符合网民胃口、为大多数网民所关心的内容,网络谣言制造者通过对事件进行不完全合乎道理或混沌不明的解释调动了网民的兴趣,充分满足了网民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愿望和对相关信息深入挖掘的渴求。
网民多抱着“无风不起浪”的心态,企图在谣言中探究和还原事实真相。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网民缺乏对网络谣言事件本身真实、直接的认识和了解,加之网络谣言制造者出于各种动机发布的虚假信息的引导,网民往往在不自知中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网络匿名性的特点给了公众充足的民意表达空间,人们可以摆脱现实环境的束缚,这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是部分网民受仇官仇富、宣泄不满心理等的影响,易发表偏激甚至是不实言论,对当事人进行言论攻击,最后发展成网络暴力,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伤害,而且也污染了网络民意的表达空间。
有些事件一开始可能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但由于网民的娱乐消遣心理和猎奇心理,再加上部分网友盲目跟风,使得相关话题的讨论量不断增加,事件因此有了一定热度,网络舆情不断扩大。但当事实真相公开后,公众的好奇心也就慢慢消失,网民的关注度就会降低,网络舆情也会慢慢减弱和消散。
一些舆情事件发生以后,相关信息在没有及时公开,没有正确的舆论引导的情况下,网民受自我实现心理的影响,在没有得到官方准确消息的时候习惯自说自话。还有部分网民会转发点赞评论与自己相似的观点,以此来增强舆论的影响力。
但由于有的网民媒介素养较低,有时发表极端偏激的观点仅仅是为了博取眼球,实现自我满足。再加上有关部门和媒体没有及时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这种情况下网民间发酵出来的舆论大多是负面的,容易使舆论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相关问题也不能得到快速解决。

网民的心理直接关系到其意见表达,进而影响舆论。人们对舆情事件的高关注度和高曝光度也可以促使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关于某一事件的言论良莠不齐,有些观点极端偏激,有些又会影响舆论的健康发展。
新闻界有一大信条:
只有医生才能宣布死亡,只有法官才能宣判有罪。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让事情的原委和真相能够还原。这般渴求真相的我们并没有做错,只是我们不应被有心之人盲带节奏,需要有去伪存真的判断,秉持着“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论是非,后说利害”的信念,而不是一直被各种舆论信息所裹挟。
但尊重真相不代表不能发声,表达没有错。偶然闪现的极具价值的表达,更是珍贵的财富,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我们固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还在走,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刘利芳.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3):53-54.
[2]魏晨,兰月新,曾润喜.面向网络谣言事件的网民心理评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04):16-23.
[3]韦玉梅. 论网络负面社会心理的成因及调控[D].广西民族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