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不可过分解读!
前不久,为了准备一场关于恋爱主题的讲座,我上网查阅了许多有关恋爱的网络课程。
虽然我的恋爱经验并不丰富,但好在学习总结能力还不错,我通过参考不同的恋爱课程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做出了一个课件。
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情侣间容易产生矛盾的表达方式。
其中有两种表达方式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在与他人的沟通中都可能会出现的。
第一种是试图总结对方。
在与他人沟通之初表现出耐心与礼貌,当对方发表完观点后,却开始一条接着一条总结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看似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但实际上所有的总结都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曲解和自己的主观情绪。
第二种是预先归纳原因。
当对方还没有发表完自己的观点,便不礼貌粗鲁地提前打断对方,给对方扣上一个大帽子。
这个大帽子中充满了自己的偏见与狭隘会让对方又愤怒又想笑。
其实以上这两种表达方式便是过度解读他人话语和行为的具体体现。
就像几年前浙江高考语文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结尾“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发出诡异的光”,看的考生一头雾水,而最后一题恰巧问的便是“诡异的光”指的是什么?
最后这篇文章的作者被网友挖了出来,大家纷纷向作者寻求标准答案,这诡异的光到底指得是什么?
可作者却表示原本只是想搞笑的,这样一问自己也解释不清楚了。
人家作者都没那么多重意思,怎么到了大家嘴里却被赋予了如此深刻的内涵?
也许过分解读文学作品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过分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却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与麻烦。
纵观这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有部分热点事件便是由此原因引起的。
去年8月,在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事件中,就有不少网友发表过分解读的评论认为母亲公开动用公权对付自己的孩子,母亲不想教育交给警方又懒又蠢,还有网友指责这位母亲自己挣钱无能进而上升到对女孩生活家庭经济不堪的攻击。
如今的网络环境之所以有很多的不良风气,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有太多的人过度解读他人的话语和行为。
过度解读看似伤害他人,但实际上也在伤害自己,每天活在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宫斗剧”中,即使“活”到最后成了赢家,也会留下满身伤痕。
因此,过度解读是种病,得治!不然别人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你浮想联翩甚至病情加重。
其实你我的身边并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应该尽可能抱着极大的善意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就像孔子四绝中提到的那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少一些主观臆想,少一些武断专横,少一些固执己见,少一些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