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T 心知识】明星高校拍戏“无人问津”为理智追星点赞!

近日张一山、关晓彤、范丞丞等明星演员的电视剧《曾少年》在南京大学取景时意外“遇冷”,没有引发大家习以为常的追星场面。学生们对于75元的群演薪资兴致缺缺,甚至对于明星占用图书馆略有微词。


其实年轻人追星本身无可厚非,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偶像。两千多年前的潘安因颜值高,就享受过女粉丝把水果往车上扔的待遇。
从心理学上来看,偶像用自己的人生讲故事,并让粉丝以某种方式参与进这个故事来。在这段关系里,面对有魅力的偶像,你可以路转粉,也可以移情别恋,主动权都在自己,不用承担被对方拒绝的风险。
有多少人能抵御这种诱惑?追寻理想中的自我,一味从感性出发,而不进行理性反思,会被自己制造的幻想所控制。比如明星离婚,粉丝说再也不相信爱了。所以,追星要理智,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自我认知,脱离美丽的幻想,才变得成熟而自信。
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并不是那么优秀,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落差。虽然都努力想要变好,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只好去找一个心理投射,将自己的一些期望寄托于他人,而明星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样想法。
精神需求
青少年时期是人最迷茫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缺乏认知,对社会缺乏经验,而且精神世界很空虚。这种时候就需要有精神寄托,需要有人带领你,引领你去认识世界,当你的父母还有老师无法承担这个角色的时候,你就会从明星身上去寻找精神寄托。
利益需求
里面那些特别积极的组织者都是有利益需求的,他们通过售卖明星周边或是相关代言产品等手段牟利。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去追星
1.心理性缺失
很多人在生活中是没有自信去面对自己遇到的事情,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慢慢的导致自己缺乏成就感。这样长期压抑以后,只好在狂热的追星行为中,去寻求自己的存在感。
2.信仰缺失
现在很多年轻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温馨又舒适,家里人对他也没有太大的期望,慢慢的他自己就会失去信仰。
而在信仰缺失、十分迷茫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偶像在拍电影、拿奖的路上不断努力着,逐渐也就将偶像当成了自己的精神支柱。
3.社交缺失
狂热追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社交的缺失,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没法理解自己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孤独。
当自己进入粉丝群以后,找到了有共同话题的人,不管是真的关系还是假的关心,那种孤独感都会被消除。
4.个人价值的缺失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最优秀的,在生活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只好把自己的价值感,投入到自己追的明星身上。
看到自己追的明星取得好的成绩以后,自己比他还开心,体现在实体的行为上就是,当自己追的明星,在某些商业排行榜上只要成绩下滑,自己就会去花钱为他刷榜。
树立榜样 把追的明星当自己的榜样,去学习他的优点,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会存在缺点。理智的人不会去神话心中的偶像,而是以此为镜,映照自己身上不完美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共同追求 你觉得你的偶像很优秀,那么你可以试着去了解他获得过的成就,并尝试让自己努力的向他们靠近,与心目中的偶像有共同的追求,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追星方式?
勉励自我 我们要理智追星,不能以他作为生活的全部。可以将自己追的星,当做自己追逐的目标,朝着他所取得的成绩不断的努力,争取实现跟明星的共同进步。



图文来源于网络
整理编辑:樊楠茜
投稿邮箱:2870502718@qq.com




东华理工大学心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