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分!他是怎样的赣师“宝藏男孩”?
目标坚定,实践突破,未来可期!对于自己的大学四年,施发祥如是定义。他以赣师大为窗口,不甘囿于一隅,时刻眺望远方。于实践中寻觅兴趣,于体验中探索前进,随性自由的风格与认真负责的态度碰撞出绚丽的火花,鞭策着施发祥继续在人生路上发掘无限的可能。
施发祥,中共党员,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专业1701班,现以413分初试第一、总分第一的成绩成功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研项目《黑土侵蚀防治理机能与调控技术》,多次次荣获赣南师范大学奖学金;在校期间获评“优秀毕业生”“文明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2017年首届书法印象杯全国书法硬笔书法大赛成人组佳作奖。
坚定目标,努力奋进攀高峰
早在大二时,施发祥便有了考研的目标,“我想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视角来深化专业的学习,只有不停地向前,才会有真知灼见。”因为高考填错志愿复读了一年,考研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为了弥补高考留下的遗憾,更是让未来不再有遗憾。
考研是一场拉锯战,规律备考才能披荆斩棘,从容应对。施发祥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作息计划,每天早上7点到考研教室开始背单词,8:30—11:30三个小时的时间里高度集中复习数学。为避免拖沓,午休选择在教室小憩。下午的时间留给英语与政治,并回看上午的错题直到下午6点。晚上则背诵专业课。在结束一天的复习后,去田径场跑步,卸去一天积攒的疲惫。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按照教学任务安排,大三下学期,施发祥前往赣县湖江中心学校实习。期间兼任班主任和地理老师的他,一个礼拜有近20节课,每天只能抽出一两个小时来复习,这让他感到迷茫与焦虑。就在这时,一位备考中科院的学姐在复试结束当晚打电话鼓励他。施发祥感言到:“我当时就觉得不能辜负学姐的心意,不管处于哪个阶段,也要坚持下去,做好每一天。”
一个人走得快,两个人走的远。施发祥是理科生,自然地理学专业课较薄弱,在数学方面更具优势。考研过程中,他与一个擅长地理的文科室友结对备考,互相帮助,形成优势互补。室友曹凯喻评价施发祥“他是一个内心刚强,主动承担责任,乐于帮助他人的室友。我数学基础不好,复习时很吃力,他为了帮我,把我当时报考学校的历年数学真题全做了一遍,然后再来教我,这份情谊我永远都会记在心里。”
施发祥和室友的合照 肖子怡提供
考研路上少走弯路就是最大的捷径。每当学得吃力时,施发祥就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七月,他回校考英语六级没有通过,但他没有气馁,立马咨询学长学姐学习方法,同时在网上找经验贴。最后他类比考研英语的复习方法选择了“手译”。他用45天把十年的英语阅读真题逐字逐句翻译,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先标记号,在对完答案后再去听阅读讲解视频。刚开始一篇三个小时,后来渐入佳境,他总结到“虽然这很耗费时间,但是对我的英语提升特别大,有时候方法要比努力重要。”最后,他在十二月成功通过了英语六级,这也为他考研增添了一份自信。
对于考研这段经历,施发祥说:“趁年轻努力奋斗,无论成功与否,这段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回想这一年的时光,酸甜苦辣皆有,真的很感谢当初那个努力的自己,坚定一个目标,勇敢向前冲。”
不断进取,实践促成个人发展
施发祥十分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大一担任院学生会委员、班级宣传委员;大二担任院学生会部门负责人、红色班级“传珠班”团支书;大三担任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地理科学1901班班主任助理。有时候工作和学习让他没有时间喘息,但他从未想过放弃,每一项工作他都尽心尽力地做到最好。
“学习、工作这两件事本身并不相冲突,真正有冲突的是用来娱乐的时间。”施发祥分享到。刚步入大学时,施发祥还未很好适应大学生活,班级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他就因为睡过头而缺席,作为班委的他当即被老师问话。那时他就想,一定得找一件事约束着自己,所以他选择了竞选学生干部。大二时他接任院学生会宣传部部长,负责学院刊物《地理·纵横》,他带队收集资料,牺牲掉大量的休息时间采访人物、汇编排版,每天忙到凌晨,改稿、定稿,只为最后一刻的完美呈现。
施发祥 肖子怡提供
大三时他担任了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2020年寒假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刚一发起,施发祥便主动带领学院“一滴水志愿者服务队”赴赣县大埠乡开展活动。学院团委副书记李三宝回忆当时情况说道:“当时学院期末考试较晚,很多学生都着急回家过年,但施发祥不一样,在寒假文明实践的相关工作通知发布后,他二话没说就组织队伍参加。”作为活动的首发队伍,施发祥十分认真细心地完成各项任务。他带着队伍写对联,陪伴空巢老人谈心聊天,整理内务等,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乡里的一致好评。“有情怀,是他身上最清晰的烙印。”李三宝感慨道。
在调适与磨合中,施发祥不断寻找自己的那份热爱与执着。大三顶岗实习期间,他站在一年级教室的讲台上,当一群孩子求知的眼睛向他时,他有些不知所措。后来他虚心向该校教师前辈请教,慢慢地熟能生巧,学会了从容应对。“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在各方面都有很多新的体会和认识,可以说是一次很有收获的学习体验。探索不止,步履不停,我会保持这份初心发掘未来无限可能。”
多维成长,心怀美好明天
“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追求着自己喜欢的事。”施发祥这样说道。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他还注重发展自身兴趣爱好。五年级时老师曾指出他的字不端正,意识到问题后,他开始作出改变。课堂上注意着老师的粉笔板书,观察运笔技巧,随后在纸上跟着写,课后不停练习,慢慢便有所进步。抱着对书法的喜爱,施发祥大一时加入了书法俱乐部,空闲时他就主动找书法老师请教,他谦虚地说:“自己没有练过字帖,也没专业学过,对书法的兴趣才是原始驱动力。”
除了书法,施发祥还热衷于爬山。他感叹道:“亲身体验虽然身体上很疲惫,但是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从山底到山顶,站位不同,风景各异。”他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去往更高的殿堂,每次涉足远方,他都感觉生命触角在向外延伸。复试结束后他就在计划着一次毕业旅行,同室友一同去长沙,看橘子洲头,忆往昔峥嵘岁月。
美好的大学生活,定少不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学四年的碰撞与磨合,使施发祥寝室四人融为一体,寝室氛围和谐欢乐,大家相处的很融洽,每当新年来临之际都会在寝室合影留念,记录彼此的成长,他觉得仪式感能给生活带来很多快乐,并希望寝室的“优良传统”能继续延续下去,四年,八年,十六年……未来回望,意义非凡。
对于未来,“年轻的时候就该奋斗!”,施发祥坚定地说。他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努力完成研究生的学业,争取读博,进入研究所深造。他表示,很期待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学习,在那里可以获取珍贵的学习资源,认识博学的大师。学院团委副书记李三宝对他寄语道:希望他能顺利完成研究生的学业,继续深造读博,探索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希望他能继续保持情怀,不断拓宽载体,练就过硬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赣师草长莺飞的春天,到寒风刺骨的冬月,施发祥一路知行并进,砥砺前行,终获成功果实。祝愿每一位追梦的赣师学子都能翻山越岭,遇见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