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食里的光阴》:感受节气中的美食与生活
《小食里的光阴》的封面是一个胖嘟嘟的短发小女孩双手托着脸颊,眼神里流露出对世界、对生活的憧憬,粉嫩的底色衬托出她的天真烂漫、娇柔可爱。在她的身后,一串绿油油的粽子夹杂着艾叶诱人的香气从头上飘过,甜蜜的回忆、幸福的生活、美好的愿景随着粽叶的清香,缓缓飘散在岁月的余温里。
该书通过描写二十四节气里江南水乡不同的自然风光、乡土习俗和美食及其制作方法,勾画了在江南的土壤和水源的孕育下,人们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作者朱应既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生活行家。她将自己对待生活与美的态度,融入对江南二十四节气里的不同美食中去,走访各个古镇,探寻古人留下来的制作美食的方法,用文字、照片和绘画的形式将穿越千年的食物味蕾在书页墨香间一点点钻进读者的舌尖和肠胃,记录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腹之欲,还有对生活、对自然的一份耐心与专注。
在《清明:春天里的一个大日子》一节中,作者先介绍了清明、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的由来和习俗,再介绍江南的清明时节特有的美食——春团。“春团于江南,一如江南于春天,三分绕指柔情,七分隽永韧性,就是江南文化。”在作者眼中,江南的春团仿佛有着春风般的气息——为忙碌无暇的日子送来清凉的问候。用最正宗的食材、最传统的古法还原食物最初的味道是作者始终坚持的事,每一只春团都需要以一颗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来“慢慢做”:大多数春团都是用艾草叶包裹,殊不知,前一年储存的南瓜叶才是青团最初的衣裳;面粉不能用现成的,要用整个腊月晒过的面粉来揉才有最糯的口感;红豆不能用市场上买来的大红豆,需用自家种的小红豆,这样味道才会更地道,营养也会更好。正是因为春团取材时间过长、制作工序繁琐,所以对当下都市饮食男女来说,这样一只夹杂着时间沉淀的味道和春天气息的小团子可以算是奢侈的工艺品。一枚枚有着粗糙朴实口感的“绿胖子”在唇齿间慢慢咀嚼,不禁让人回想起儿时美好的岁月。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清明的字画和春团的照片,无一不是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为读者呈现出朴素而美好的日常生活和人与自然间微妙而生动的关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景物和习俗,都饱含着人们独特的情感和心灵的脉动。寒来暑往,岁月更迭,二十四节气中的不同美食、美景、美物总能在喧嚣的时代为我们送来一份份久违的宁静与惬意,让我们远离浮躁的现实,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回归到大自然赠予我们的一方心灵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