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光明日报》报道我校知识分子党员与青年学子风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点赞!《光明日报》报道我校知识分子党员与青年学子风采

2021-06-03 23:25

来源:贵州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贵州大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光明日报》报道了我校校长宋宝安院士的科研成就及“博士村长”莫飞旭在乡村振兴一线工作的相关事迹。下面就和溪溪一起来看看吧!



2021年5月30日《光明日报》07版


知识分子党员风采—宋宝安院士


宋宝安,男,汉族,1963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作为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创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高效抗植物病毒新品种毒氟磷,提出了全程防控新方法,解决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的防控重大难题。提出“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防控为辅助”的绿色防治技术措施,为我国绿色农药创新和植保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带动贵州大学化学学科成为ESI全球前1%学科,植物保护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青年学子风采—莫飞旭




莫飞旭在贵阳市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进行田间调查


“出于对植物保护专业的热爱,在2017年,我顺利地考上了本专业的研究生。

2017年,贵州大学启动实施了‘博士村长’计划,组建了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为辅的‘博士村长’实践队,聚焦产业扶贫、科技服务等,为贵州各地输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2018年,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们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博士村长’实践队,开始在贵州各地开展帮扶工作。

‘博士村长’工作中,最令我自豪的是对贵阳市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的帮扶。大洪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5年时,村里开始思考如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并最终决定学习修文县种猕猴桃。但是,农户们并没有掌握任何科学种植的技术。

‘博士村长’实践队成立后,我们12人就长期住进了大洪村。在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果园里跟踪猕猴桃种植情况。

贵州多山地,猕猴桃种植对温度、湿度环境要求高,在对大洪村的帮扶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贵州山地种植猕猴桃的技术。现在大洪村种植猕猴桃4800亩,已有1500多人从事猕猴桃产业,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4万元。看着大洪村现在的新变化,作为一个参与帮扶的学生,我感觉很有成就感。”莫飞旭说。




作为贵大人,他们无私奉献,奋战在一线,为贵州的农业发展打下基础;他们任劳任怨,用青春站岗科研,为百姓的生活创造进步;他们勇担重任,不惧时艰,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散发光芒。

明德至善,农业科研结硕果;博学笃行,艰苦奋进不言退;他们身体力行,追求卓越,在贵州这片秀美土地挥洒汗水,贡献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周雪薇

责任编辑:游筱

审校:凡佳佳

编审:文洋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