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故事 | 蒲双双——追风前行笃远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兰大故事 | 蒲双双——追风前行笃远志

2021-06-16 16:54

来源:兰州大学报 兰州大学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她矢志求学,大学阶段荣获国家奖学金5次,先后被授予甘肃省三好学生、学生标兵、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她追求卓越,本科期间曾发表过全英SCI、以一作身份多次发表期刊论文。


她崇尚一流,曾在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屡创佳绩,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她自强不息,2018年跟随LZU-CHINA团队,在美国波士顿斩获兰大首枚iGEM金牌及“最佳复合元件”奖,献礼母校110周年诞辰。


脱下白大褂,她也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踏上西岳华山,爬嘉峪关长城,骑行上乌鞘岭,攀登重庆云梯……在运动中她重新审视生活,复归生命深处蕴含的巨大力量:“在亘古不变的大山大河面前,我们才能记住自己的渺小”。


纵使登顶的道路并不平坦,她依旧步伐平稳;纵使一山过后又有一山,她仍顽强而不畏一路向北。她是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蒲双双。



我心温柔,也有力量


“我得在医院随时待命……”采访初始,因为需要在医院值班室时刻看守病人,蒲双双不敢也不能离开。“体贴、亲切”———这是蒲双双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药学班副班时,学弟学妹们对她的评价,也是记者对蒲双双的第一印象。


叩响大学门扉的那一刻,蒲双双就立志成为一名仁心仁术的医生。大医精诚,成为医学人才永远要求感性的认知与理性的思想融汇。蒲双双从医的初心,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让人安心的医生”,在之后的实习工作里,她在一间间浓缩了真挚情感的狭窄病房中,不断砥砺真知。


今年已经大五的蒲双双最近在兰大一院神经外科进行毕业实习,她在医院负责了一位罹患胶母瘤的71岁老太太,她的老伴已经忍痛陪伴患有认知障碍的爱人度过开颅手术、术后水肿、感染等一系列危急时刻。那天蒲双双像往常一样去查房,发现老太太的老伴红着眼眶,老人家告诉她,昨天老太太认得自己了。


病床上的老太太听见声音后,对站在床侧的老伴和护工说道:“你们快都去睡吧。”看着眼前这一切,蒲双双觉得自己守了这么多天也值了。


回望来时的路,在这段行胜于言的长途中,她也不只是囿于“白色的高塔”。在大二的暑假,她报名参加了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的丝路骑行暑期实践。她和队内另外九名成员规划了骑行路线,从兰州出发,沿丝绸之路甘肃段专访不同县市级医院的医生对于西部人才培养和流失的看法,整个骑行距离达1100余公里。骑行时的路并不平坦,上下坡交替着渐渐上升,从天祝到古浪,翻越乌鞘岭,上坡三十公里,下坡四十公里。她在历时两周的旅途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未来也会一直在路上。


去尝试人类最高尚的冒险


2018年的盛夏,蒲双双参加了西湖大学的暑期实习,离开杭州后,她的师长寄给她一份年会礼物,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卷轴,一直被她珍藏至今,上面写着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的勉励:“科学探索是人类最高尚的冒险,也是回报最丰厚的心智投入。”


大一进入学生科研团队,随后在不同高校的实验室实习,这是蒲双双踏上生物医学领域科研之旅的起点。对于她来说,度过假期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拖着行李奔波于她心仪的实验室里。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她通过各种渠道搜索各类高校、各大医学中心发布的假期实习通告,遇到感兴趣的项目,她抓住机会填写申请表、投简历,最终也如愿进入了名师大牛的实验组。她曾在西湖大学跟着刚从MIT回国正在做与血液病相关研究的高晓飞老师进行实习,也参加过北京脑中心的冬令营、在联合主任饶毅教授的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


在这之后,她深深觉得临床上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亟需解决。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处于各领域交叉融合的中心点的血液科,其科学研究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学科。抱着浓厚的兴趣,大三之后,她选择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块作为自己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从坚定走科研道路的那一日起,漫漫征途就开始了。于蒲双双而言,大三下学期以后的日子就是溜进凌晨实验室的灯光,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和时间的竞速。“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为了那“九死一生”的创新,蒲双双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在曾和她一起担任过一临床药学班副班的孙念哲眼里,蒲双双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善思、刻苦”。做实验期间,她不仅要日复一日地活跃在实验室中,做好一个科研人该做的工作,还要不停辗转在门诊和病房里,抓紧时间和导师的思想搭轨,而晚上一两点睡已是常态。


最让她难以忘怀的一次经历是在造小鼠偏头痛模型时与实验仪器和平台不足的斗智斗勇。由于学校部分实验平台因为暑期放假关停,她只好自己动手配置了硝酸甘油溶液,上网购买设备,甚至自己搭建小鼠行为学场所。她认为,相比起一开始就因为害怕没有经验而放弃,把没有时间当成延缓进步的推辞,设备问题仅仅是客观障碍。


从2018年到2020年,经历了六百多个日日夜夜,蒲双双以一作身份发表期刊论文两篇,以二作身份发表全英SCI。看似集中发表的论文,实则是长期准备的必然结果:“医学基础性论文实验周期长,投稿周期长,对于所有学生物和医学的同学,文章都是5%浮于水面的冰山角。”


为了探索冰山角下的“缄默的知识”,蒲双双很早就开始翻查相关文献资料,她经营了一个公众号,专门用来记录文献阅读笔记,翻看公众号的历史记录,最早的一篇笔记写在她大二的时候。在这过程中,她夯实了基础,提升了专业技能,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推免至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研究所继续深造。


太阳不会辜负每一个人


在2018年深秋的美国波士顿,国际遗传基因工程机器竞赛(iGEM)在掌声中落下帷幕。从343支海内外知名学府代表队中脱颖而出的兰州大学 LZU-CHINA团队,在兰大110周年校庆之际满载而归,斩获母校首枚iGEM金牌、最佳复合元件奖,喜获多项最佳单项奖提名。


宣布金牌的那一刻,张开双臂和跑来的队员拥抱时,蒲双双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定了。带着一份热爱,2017年的冬天她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指导老师李祥锴老师的实验室毛遂自荐,最终说服了老师让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同学组织参赛队伍并开展该项目研究。与此同时,挑战和压力也随之而来:只有夺得了金牌才可以报销费用。可大家依然在办签证、买机票、出国的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选择了背水一战,自那天起他们就在实验室扎根,开始这场细胞世界之旅。


iGEM作为一门交叉领域赛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设计等多领域学科专业知识。在这之前,兰大是iGEM领奖台的常客,但却不总是站在最高处。在高压环境下,她和队友们还是能一只眼睛看准了医学治疗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另外一只眼睛找准了少有涉足的区域,头脑风暴后确定最终选题。


LZU-CHINA提出了希望通过体外编辑TIL细胞,即实体肿瘤中的特殊免疫T细胞群,创造一种新的免疫疗法应用于胃癌治疗当中的设想。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调整团队、优化设计。在项目展示环节,作为主讲人的蒲双双负责讲解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和humanpractice的部分,此前她对整个实验的优缺点、实验实施过程以及所有实验专业术语等细节做了充足的准备,在汇报结束后她得到了评委“veryimpressingidea!”的评价。最终团队赢得了金牌和最佳复合元件奖(BestNewCompositePart)。


回忆参赛过程,蒲双双记忆犹新:“从国庆刚结束试讲PPT的不熟练、老师对效果的不甚满意,到后来一周两次的PPT汇报练习,甚至是赛前几天在其他人都去参观周围高校时,我们仍在进行紧张的训练,决心奋战到最后。所幸所有努力没有白费,我们成功拿到了金牌。”在这期间她经历的不单单是平衡比赛与学业的焦灼,在老师失望后她也曾恐慌发作(panicattack),还有宣布最终比赛结果从铜牌、银牌到金牌过程中的期待、忐忑到失望再到狂喜,而这也成为了她成长路上的宝贵经历,“这是学校的荣誉,也希望借这个机会鼓励有志于发展生物医学的同学加入这个比赛”。


颁奖结束的第二天,蒲双双在马萨诸塞河湾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蓝天白云和背光的一只山雀,她写道:“要像它一样直视太阳呀。”



图文来源 |《兰州大学报》第984期 第3版

执行编辑 | 韩娜娜

责任编辑 | 王瑶 马冬

校审 | 王瑶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