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群像丨第15期:潘淑娜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萃英群像丨第15期:潘淑娜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21-06-04 21:19

来源: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潘淑娜,2018级人文萃英班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期间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园文化奖学金、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清大紫育杯最佳青少年作品入围奖、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萃英文学奖征文比赛散文组及诗歌组二等奖、兰州大学团学星级记者“四星级记者”称号等荣誉。


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潘淑娜,早知有一所卓越的学府,在祖国西北坚韧扎根。她盼望着能够到西北领略祖国山河的独特一隅,更渴望去切身感受一所一流的西部高校薪火相传的精神理想。因此,三年前她在自己高考志愿上填下了“兰州大学”这厚重的四个字,也如愿来到此地,开始了自己致知穷理、学古探微的历程。

 

2019年,潘淑娜通过了萃英学院人文萃英班的选拔。这里的文史哲通识教育模式、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良师益友的扶持鼓励,使得她距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在她看来,愿意耕耘于文学的人都是珍贵的,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保护者与发扬者,虽然时常钻入陈旧的卷帙之中,却不至于暮气沉沉,因为文化是永远焕发着生机的。

 

Q1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人文萃英班,你遇到过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人文萃英班课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兼顾文史哲三科,较之大一的学习更具深度与广度,学习模式更加依赖个人的自律与进取,综合素质学分的设置也更加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萃英学院,我想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心态,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能力、发挥优势。

 

对于大二所开设的历史与哲学课程,我虽感到陌生,但也不因此惶恐与懈怠。老师们的学术积淀深厚,讲课中旁征博引,往往溯学科之历史,又不忘谈今日之发展。因此,我总是选择在课堂上吸收知识,在课下整理思考。兰大治学严谨而又兼容并蓄的氛围深刻影响了我,使我重视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一路走来,虽有挑战与困难,但我也收获了许多。

 

Q2 你的爱好是什么?又是如何在保持学业优良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爱好的呢?

 

作为一名志在文学的学生,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一直保持着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课堂之外,我时常会做一些相关的延伸阅读,或者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在这期间,我也有幸获得了一些奖项,并发表了3篇小说。不过,大学生活里,能够让我们汲取知识、收获成长的,绝不仅仅只有课堂。课外丰富的经历与体验,会为我们淬炼出一颗更加丰富、敏感的心,为我们带来对社会更深刻的洞见,而这正是一个文学研究者、一个写作者所必需的。



Q3 作为预备党员,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贯彻党的宗旨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似是一种宏大的叙事,但身为大学生,我们依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这一原则与精神,放眼世界,但从小处做起,将服务人民、服务大众融汇到我们的一举一动中,而这些经历也会为我们的成长带来裨益。

 

进入大学以来,我便始终热心于学生工作。大一时,我曾加入兰州大学青年传媒集团以及青年发展与实践联合会,通过采访接触了许多不同身份的优秀老师与学生,在稿件审核中吸纳了来自各方的丰富观点,又借撰写公文、策划活动的工作锻炼出了更加成熟、周到的思维方式。而大二进入萃英学院后,对于学生工作的热情又驱使我加入了萃英学院团委学生会,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大三这一年,我留任网宣中心负责人,面对工作,我也时常感到乐在其中。

 

进入萃英之后,丰富的志愿服务机会也点燃了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参与了萃英记忆口述资料志愿者、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志愿者、萃英学院毕业典礼志愿者、CPR培训等活动。于我而言,为同学、为老师、为社会服务是一桩幸事,与此同时收获的志愿服务时长也是额外的惊喜。

 

此外,一年前我与同学们一起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进行了皮影戏文化传承调研。精彩纷呈的皮影表演,不仅为我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更以其中蕴含的文学性给予了我感动与思考。对当地老艺人们的采访以及传记和稿件的撰写,则使我深切感受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微小贡献的自豪与满足。

 

至于科研创新,则是一种使我将学业与世界联结起来的重要方式。大一完成校创项目“科研演示仪器市场调研及开发”之后,我又在大二申请了萃英学生创新项目“生活资料的丝路流通及其对身体感的生产——以椅子为中心的考察”,尝试探索丝路审美文化资源及其转化路径,最终也顺利结项了。



一路走来,潘淑娜的心中充盈着欣慰与满足,她没有辜负自己来到此地时所怀揣的心愿,也有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相信在未来的时光里,她依然会不忘初心,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文字丨潘淑娜 毛佳艺

编辑丨潘淑娜

责编丨潘淑娜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