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寻访】谱写奉献篇章,奏响爱国赞歌
为引领青年学生扎根基层了解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鼓励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聚焦助力乡村振兴,用支教助学的理念和实践书写青春华章。7月19日,方集镇学校校长张孝成和主任张恩刚与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全心全益”赴阜阳阜南县“大手拉小手”爱心支教与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王家坝,走进这座具有丰富内涵的小镇,切实感受“王家坝精神”的忠诚和担当。
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访王家坝精神,先后参观了王家坝闸和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在王家坝闸前,通过观看《蒙洼蓄洪区防洪工程位置图》、《淮河抗洪工程示意图》、《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蒙洼考察调研》等宣传示意图,我们了解到王家坝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王家坝位于淮河上中游结合部,是淮河干流第一座蓄洪闸,是蒙洼蓄洪区控制进洪闸,自1953年建闸以来的12个洪水年份里,共开闸蓄洪15次,累计蓄滞洪水75亿立方米,对减轻淮河中游的防洪压力起到关键作用,保证了淮河中下游广大城市及交通枢纽的安全。几十年间,正是蒙洼人民的无私牺牲和奉献,才换来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安澜。党和人民对王家坝人民高度关心,温家宝总理曾四次视察王家坝,总结“王家坝精神”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团队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各展厅,展厅呈现了王家坝的前世今生,重大贡献和未来展望等内容。经过解说员细致的讲解,团队成员对王家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纪念馆中历次抗洪期间以及灾区重建发展的照片展墙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通过解说员饱含真情的叙述,大家深受触动。每当淮河抗洪进入危急的时刻,蒙洼蓄洪区人民群众就会舍弃、暂别自己生活劳作的家园,用自己的付出谱写奉献的篇章、奏响爱国的赞歌。在这片土地上,悲壮总与希望同在,也是在这种悲壮的忠诚和担当中,“王家坝精神”一次次被托举,内涵一次次被丰富。蒙洼人民在大局面前,从不含糊、从不退缩,“为他人着想”已深深地刻进他们的行为准则,他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团队成员们受到了一次心灵与思想的洗礼,对王家坝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体悟。同学们一致表示,要将王家坝精神融入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以知促行,践行王家坝精神,牢记使命担当。社会实践是人生的长征,我们的启程没有终点,秉承实践育人理念,引领青年学子结合专业特色,探寻乡村振兴新道路,积极打造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并行的新模式,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