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学子走访西墙峪村:感悟红色革命精神,探寻乡村发展新面貌 Copy1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山东学子走访西墙峪村:感悟红色革命精神,探寻乡村发展新面貌 Copy1

2021-07-28 09:20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学思享”社会实践团 吴沄 邱会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山东理工大学“学思享”社会实践团于7月20日来到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记录,倾听革命英雄故事,了解“抗战堡垒村”——西墙峪村在革命年代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同时探索红色资源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

先烈遗迹今寻访,红色精神记心间

村主任张欣德带领队员参观英雄事迹纪念墙。通讯员 王苡芃 供图

西墙峪村,位于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南部第一条狭长的山谷内,因两面山崖立陡似墙故名西墙峪,抗战时期该村属鲁中抗日根据地,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救护所曾在此驻扎。其时全村仅有200余口人,先后掩护八路军伤病员320余人,掩藏粮食30000多斤及大宗物资多件被誉为“山纵的好后勤”。2015年临沂市人民政府授予其“抗日堡垒村”荣誉称号。

村主任张欣德对团队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带领队员参观英雄事迹纪念墙,墙上展现了抗战时期村民奋力救护伤员、机智掩护军队、英勇抵御外敌的革命事迹。有为掩护受伤避敌的八路军,狠心用毛巾紧捂自己啼哭孩子致其窒息的村民张道增,有急中生智用锅灰为八路军女战士抹脸、破衣遮身、以母女相称掩护其脱险的村民张梁氏。真实鲜活的革命故事再一次让队员们感受到了沂蒙这片土地上的红色革命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吾辈更应发奋自强,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在激扬的青春时代写下壮丽的篇章。

山水田园处处景,美丽乡村入画来

队员采访村主任张欣德。通讯员 王苡芃 供图

张欣德在访谈中谈到:西墙峪村正在改造完善中,将打造美丽乡村与红色革命文化融合型旅游景区。近年来乡村面貌变化巨大,乡村的改造重点围绕水利工程、环境保护、道路拓宽、乡村红色文化旅游进行建设。由于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沟壑纵横、怪石嶙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带来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配套动工困难、经济收入单一等问题。要想富,先修路。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借助“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契机,打通了南墙峪到龙岗峪卡脖子路,自驾游汽车能开进山林,欣赏美景。

西墙峪村列入村庄景区化发展,在进行乡村整治的同时,该村以红色旅游为契机,建设了村志墙、游客中心、停车场,实现了16个自然村通硬化路,里程达9.04公里,改厕82户,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建拦水拦沙坝16道。瞄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商机,村民在种植生姜、芋头、林果等农作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红色文化、沂蒙风情等优势,发展农家乐24家,乡村旅游正成长为全村的新兴产业。目前,西墙峪村已成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山东省水利风景区、临沂市旅游特色村、临沂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临沂市抗日堡垒村。

在介绍的同时,张欣德带领队员参观了乡村建设的初步成果。群山环抱下,错落有致的民居和乡村田园散落在绿水青山之间,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他表示,下一步,村庄将加快推进景区环境建设,把村落的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把西墙峪村打造成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沂蒙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点燃“红色引擎”,达到村庄的“颜值”和“内涵”双提升。

回首不忘来时路,寄语新时代青年

实践团队员与当地党员干部合影留念。通讯员 王苡芃 供图

当谈到对新时代青年有什么期望时,张欣德说道,他希望新时代青年学生能够牢记老一辈党员的革命精神和峥嵘岁月,不负当下大好时代,继续奋斗,成为与时代同向同行的圆梦新一代。同时,作为最有朝气、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青年学生,不负时代使命,将知识力量转化为实践成果,将所学知识与家乡建设相融合,以青春之力回报家乡、建设祖国,为新时代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为新时代红色基因赓续血脉。

在此次走访中,实践团成员在感受革命文化洗礼的同时也看到了红色文化推动乡村建设的作用,通过聆听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队员们既增加了对沂蒙革命精神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坚守初心,勇敢肩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秉红色之基因,念英勇之前辈,传爱国之精神,创时代之风采!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