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200公里的爱——中南大与盐津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考升学

跨越1200公里的爱——中南大与盐津县

2021-07-19 21:46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工部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写在前面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山地占比99.2%,曾是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距离武汉1200多公里。根据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2020年起作为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正式结对帮扶盐津县,派驻了一名盐津县挂职副县长和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两名干部。2020年,盐津县5名大学生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阿布(化名),期末考试准备得怎么样啊?暑期怎么打算?”
“老师好,考试正在努力准备中。暑期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办,弟弟要实习,爸妈身体不好,我挺想回去看看他们,但还没买票,也有可能要留在武汉做暑期兼职,但是学校又住不了,因为要搬校区……”
“别着急,我们一件一件解决。”


阿布是学校认定的特别关爱学生,经与兼职单位商量,阿布的工作集中安排在8月。在学校各部门的协助下,阿布8月返校后可住在学校集中住宿区。本着为师生办实事的初衷,学校决定送他回家。这也是学校第七年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家。





翻山越岭,资助千里送归乡


7月5日5点,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走访队带着阿布从学校出发,前往云南盐津从江汉平原、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地铁、飞机、高铁、汽车的转换,22点30分,终于到达了盐津县牛寨乡新华村。


当汽车驶入村子,远远望见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在村口等待,那是阿布的父亲,几年前外出务工受伤,现已完全不能走路。听到汽车声,乡亲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一位大姐说: “听说过送小学生、中学生回家的,送大学生回家还是头一回听说呢!”


阿布现住在村上的扶贫安置房,一栋两层楼的小洋房,房屋设施齐全,屋内整洁明亮。他的母亲介绍:“我们之前住在山上的木房子里,下雨的时候会有泥巴堵住屋门口,据说不安全,在国家的好政策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前年搬进了安置点,新房巴适(好)得很。现在全家上了低保,还有一个公益岗位,自己再种点菜,生活还可以。”


借助这次机会,走访队向大家一一介绍了 “奖、助、贷、勤、减、补” 各项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特色帮扶项目,在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像阿布这样,学费和住宿费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获得,国家助学金和校内勤工助学薪酬两项加起来可以覆盖在校生活费,对于特别关爱对象,还会有 新生入学补助、寒衣补助、路费补贴、“乐·发展”基金 等特色帮扶项目。乡亲们纷纷感念国家政策好:“现在娃上大学不用家里砸锅卖铁咯!娃都应该好好读书啊!”


走访队第二天还来到盐津县教育体育局资助管理中心,调研当地的大学生资助工作,尤其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办理、毕业管理等工作,为学生到校后的政策落实做好准备。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交流,拥有20多年资助工作经验的杨清老师表示:“国家资助政策越来越完善,各级资助管理部门落实各项资助政策都是不打折扣的,只要学生认真读书, 没有上不起的学,没有毕不了的业,也没有成不了的才!



乡村振兴,中南大人在路上


2021年,脱贫攻坚如期胜利,全面小康已经实现。但脱贫攻坚的结束,并不是中国乡村发展的结束,恰恰是 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汽车在山林里穿梭,此行的目的地是盐津县普洱镇箭坝村,这里有位特殊的客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曾经的办公室主任、该村现在的驻村第一书记邓宏军。

箭坝村坐落在大山中,路上随处可见山上的落石,一路上大家紧紧抓着扶手,车子在摇晃颠簸中缓慢前进。每爬到一座山顶大家以为到了的时候,发现车子又开始下山准备爬另外一座山。偶尔对向来车,就得有人下车指导两个车一点点挪动。山里的路都是“之”字形,好几处弯不得不先倒退才能拐过去,据说光从普洱镇到箭坝村就有99道弯。                       

“我们村总共有76个村民小组,6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都脱贫了……”这些数字,都是邓宏军用脚步丈量出的。村里面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脚穿小白鞋,穿梭于村里村外、房前屋后,了解村中实况和实际所需,做好走访‘小抄’,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地群众亲切地称邓宏军为 “山沟沟里的小白鞋书记” 。走进邓宏军十平米的卧室,看到一排晾晒的小白鞋,“出去一次就得洗,不然就洗不干净了”。
走进村里唯一的学校——箭坝小学,一行人为小朋友带来了文具、书、生活用品等礼物,希望祖国未来的花朵都能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之才。校长对大家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并介绍了学校的学生情况、师资力量、德育文化、资助政策等,校长说道:“自从脱贫攻坚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脱贫,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绝不让一个学子因贫辍学。在第一书记得知小学存在没有书包、校服、热水等问题后,积极联系爱心企业、校友会,所有的问题都被一一解决。”


邓宏军累计为箭坝村筹集近25万元资金,用于村上卫生、教育、资助等方面,并搭建e帮扶平台、组建学生志愿团队,致力于乡村脱贫和振兴。“其实在这里干的事情跟以前差不多,都是帮助人,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践行的理念还是那九个字—— 有温度,有情怀,接地气。 ”他说道。


基层就业,青春献给党和国


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是国家对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一项暖心政策,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每年有两次申请机会。
我校两名云南籍毕业生——李维维、自滢竹,秉持中南大 “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 的情怀,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到云南盐津,服务家乡建设。
在万古村初见李维维时,大家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瘦小、稚嫩的小姑娘就是大家要找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但当她介绍村里情况如数家珍时,又不得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感到震撼。
初来之时,由于言语不通、村情民情模糊,李维维感觉到困难重重。母校挂职盐津县的龚家友副县长,得知她扎根基层之后,特地专程前来看望,分享基层工作经验,勉励他们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中南大力量。备受鼓舞之后,她用两个月的时间,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摸清村里情况,与群众打成一片。

自滢竹刚结束“驻村第一书记”一年的工作,现担任盐津县盐井镇挂职副镇长,一头干净利落短发的她正在为产品帮销发愁:“以前在村上,最怕的就是停电,一停电白天就得拼命赶工作,天黑了还得烧柴火做饭。现在在镇上,最愁的是产品怎么卖出去。”
虽然压力和责任同在,但她们从未想过退缩: “家乡养育了我,国家帮扶过我,理应饮水思源。只有先把基层工作干好了,才能干得好其他工作。看到家乡一点点的变化,便是最大的幸福。”
学校这次探望还给她们带去了一份暖心大礼包,里面装满了中南大纪念物,希望她们走地再远,也不要忘了回家的路,母校永远都是她们坚强的后盾。一整册《平凡的世界》,希望他们能够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虽立足于乡土,却矢志奋斗、自强不息。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国家发展已打开崭新篇章,时代画卷正待中南大人书就。 当中南大青年一代仰望星空写下宏愿,当青春力量在时代的脉搏中迸发,家国民族的曙光便拨云见日,乡村振兴必将实现。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