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大暑期社会实践丨蓝海仓实践调研,助力观测水产品监管
为深入探究市场监管在水产品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助力构建水产品安全智慧监管新模式。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蓝海仓实践调研队于7月17日抵达青岛,并于当天对青岛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走访调查,在获悉当地水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状况后,队员们对于我国国家粮食安全、省内海上粮仓建设以及水产品的市场监管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 ,并坚定了队员们对于加快构建水产品智慧监管新模式、助力我省海上粮仓建设的探索步伐,为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建设添砖加瓦。
“强化供给侧监管,保障水产品安全”
受休渔期影响,水产品的供给量相对减少,水产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要。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水产品进口大幅度减少。由此,团队成员认为水产品销售市场更加依靠国内养殖,对水产品安全质量的监管重心应转移至国内养殖户。
2021年7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蓝海仓实践调研队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对青岛市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在与当地水产品经销商的谈论中,本实践队员得知大部分水产品来自于当地养殖户。基于此现状,本实践队员对经销商购入过程逐一探究。
刘先生表示:“ 我们进货的话,一定会选择有营业执照的商家。没有营业执照的话,出了问题找谁去啊。”从与部分经销商的对话中,实践队员了解到,营业执照俨然成为经销商选择养殖户判断依据之一。
另外,本实践调研队有幸采访到了当地的销经理王先生,在与王先生的探讨中,他提到:“当地大部分经销商从事该行业年头已久,对于水产品的质量的把握可谓是游刃有余。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可以将水产品分为三六九等,价格也就随之确定了。”实践队员研讨后一致认为:仅凭经销商依据主观判断很难到达对水产品安全问题的严格把控。
由此,经销商质量把控与政府专业监管紧密结合,共同保障水产品安全质量问题。
“物流运输形式直接影响海鲜质量”
青岛作为沿海发达城市,青岛海鲜数量多,品种多,有着得天独厚的吃海鲜的条件。本地人以及许多外地人因海鲜来到青岛。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品质,物流运输环节至关重要。
实践队员在小港海产批发市场对多家海鲜零售商就物流运输问题进行询问调查。多数商家称本地购买者直接用防水袋包装,外地购买者则用白色泡沫箱包装,内置冰块,保鲜保温。在采访的同时,实践队员观察到有顾客正在用泡沫箱盛装海鲜,大量冰块倒入,胶带密封良好。刚包装完的商家说:“但此方法也只能保证1-3天内海鲜的质量,我们只能尽力包装,不能保证他们吃到的海鲜是新鲜的。”
以上问题的出现,说明海鲜在运输方面的技术仍需改进,简易的冷冻包装不仅影响海鲜的口感,甚至无法保证海鲜的质量安全。存在长时间、长距离运输海鲜零售商来说,专业的保鲜技术仍需普及,使内陆居民也能品尝到极致的新鲜。
“市场监管政府抗,产品安全有保障”
市场监管是“可见的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调节市场失衡具有重要作用。受疫情影响,水产交易行情趋冷,客流量和出货量明显减少,部分市场已暂停销售进口水产品,零售终端也纷纷下架三文鱼生食产品,在水产品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政府监管作为对水产品市场监管的重要主体,不仅未曾懈怠,而且更趋严格。
团队成员在对水产品市场进行走访调查后,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水产品市场的监管,主要包括水产品来源、产品资质、经营环境和经营现状等方面,在疫情期间,为应对疫情新情况,市场监管人员对水产品批发市场实行了“超常措施”,一是增加人员,派执法人员全程驻场监管,二是增加手段,实行核酸检测。在对市场商贩的采访中,队员们获知,当下该地政府的监管手段主要是进行现场抽查,“他们来进行监管,会在我的商品里面挑一部分进行检查”刘先生说到。现场抽查的频率为半个月左右一次,据了解,抽查结果基本都是合格的。
通过对疫情时期和后疫情时期当地水产品市场监管状况的调查,队员们获晓市场监管对于水产品安全的重要性。市场本身存在不足,这会导致市场失灵,如果在水产品市场中出现这种状况会引发水产品安全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监管的“可见大手”对市场进行“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