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大爱——大山深处的沂蒙乡医精神传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频道

小“医”大爱——大山深处的沂蒙乡医精神传承

2021-07-28 14:26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关晓娟 马胜寒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个人简介

  张德庆,男,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乡村医生,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个人事迹

  一家四代从医,三代党员,扎根沂蒙大山深处七十余载,为乡亲们看病送药。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传承了祖辈的治病经验方法和以人为本、仁爱奉献的乡医精神,坚守“让乡亲们花最少的钱,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医者初心,被评为“最美乡医”、“沂水好人”。他建立的沂蒙乡医文化展览馆,成为沂蒙精神和沂蒙乡医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为乡亲治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街串巷,精心守护着一方健康。从20世纪50年代半农半医的卫生保健员、赤脚医生到改革开放后新农合建立发展的健康使者,他们见证了共和国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他们谱写着医者仁心、无私大爱的时代传承。他们有一个亲切而温暖的名字——乡村医生。


蒙山高,沂水长,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代代乡村医务工作者无悔坚守、健康守护的故事融入了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


初见乡村医生张德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朴实和智慧,走进他的卫生室,显眼的满柜获奖证书浓缩了他对乡村卫生建设做出的贡献。


 

四代人坚守乡村,“医”脉相传为百姓


1944年,张德庆的爷爷张道立成为一名部队卫生员,在亲眼目睹过战争中受伤甚至死亡的战友后,他满怀民族大义的心被刺痛了,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救治战友,以这种方式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战争年代,张道立边跟随队伍作战边苦读中医,积累医学知识和行医经验。1948年,张道立回到家乡当起大队卫生员,几十年来,张道立任劳任怨,利用从部队学来的医学知识为附近老百姓免费治病,倾尽毕生所学助力家乡卫生事业建设。


1965年,张德庆的父亲张在吉18岁。受父亲的影响,张德庆自幼就对治病救人很感兴趣,在承袭了父亲中医知识的基础上,他把知识与实践结合,翻山越岭采药,把自制的中草药免费送给病人,并用民间流传的偏方验方,为村民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20世纪70年代初,张在吉率先引进先进思想,创办了第一家村办制药厂,生产了30多种针剂、20多种片剂和丸剂,除此之外,他还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村级合作医疗室,为村民治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图为张德庆父辈行医时使用的药箱以及翻阅的文献资料


不同于祖上的“野路子”,1989年,17岁的少年张德庆走出大山,考入临沂卫校进行专业系统的医学知识学习。1993年,刚满20岁的张德庆顺利完成学业,与选择留在条件优厚的县城工作的大部分同学不同,张德庆放弃了在县城就业的机会,回归故土,成为一名乡医,也成为张家的第三代医生。


现如今张德庆的女儿张维芝和儿子张维峰依然在传承着张家无私奉献、治病救人的优良家风,毅然走上了学医行医的道路。张维芝说:“不论是从医还是做人的准则,我都很佩服父亲,虽然很多时候很苦,但能够帮助别人就很快乐。”谈及未来,张家的第四代回答很一致,“如果有机会,还要回家乡从事基层医疗工作,不仅要继承祖辈的医术,更要继承祖辈们的医德。”张维芝、张维峰说。


一家四代跨越七十载,坚守初心永驻乡医路。“医”脉相传的路上,张家人始终坚持着他们的吃苦耐劳与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基层乡村医生的大爱。


三十载走透山路,小“医”大爱展医魂


“不畏路远不怕汗流,我们是最美的乡村医生,我们为乡亲守护健康,我们为健康中国增添荣光……”一首《乡村医生之歌》诉说着像张德庆这样的普通乡村医生的心声。


8公里山路,2000名村民,29年坚守。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前些年路面还没硬化时,每每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有时半道上雨势大了还得扛着自行车走。面对这些,张德庆总是无怨无悔、甘之如饴。2004年,村里破旧的卫生室搬到了镇上,张德庆除了平时坐诊给村民看病外,院东头村、曲家洞子村、立岩涧村三个村近两千人,他每个季度还是要去走访一遍,这一访,就是二十九年。张德庆常说,像爷爷和父亲一样为山区老百姓服务,是自己的责任,这一点他永远不会忘。


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村民们的病痛是张德庆最牵挂的事。2008年腊月二十六晚上十一点,村民马玉兰因剧烈腹痛,到卫生室急诊,病人刚到就出现了休克症状。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张德庆判断可能是异位妊娠引起的内出血。时间就是生命,他当机立断,立即安排病人转镇卫生院治疗,他一边联系镇卫生院做好准备工作,一边联系车辆,并陪护病人一同前往。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转危为安,他悬着的一颗心安然放下,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 


虽然张德庆收入微薄,但他是个热心人,看不得别人过得苦。村子里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大的叫刘建菊,小的叫刘建梅,这对姐妹的母亲是个心智不很健全的聋哑人,父亲前几年又因为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张德庆知道后与临沂罗庄区的好心人一起资助了母女三人吃饭穿衣和姐妹俩上学的费用,看着这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张德庆才总算是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空闲时间,张德庆经常去沂水县社会福利中心为老人看病,捐赠物品,为此深得福利中心领导和老人们的夸奖,福利中心还专门赠送扁牌“关爱老人与爱同行”。张德庆的这些善心故事,都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 


卫生室作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是离村民最近的健康服务场所。张德庆深知做好诊疗服务的重要性,他始终坚持做一名有德、有志、有爱心的好乡医,扎根沂蒙这块红色热土,倾心服务好乡亲健康。 


 图为张德庆为实践团成员讲述“行医”故事


走进张德庆的卫生室,随处可见保健医疗知识宣传栏,不少村民都来学习请教保健知识。从走村访户看病到组织查体、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定期走访重病患者等一系列的系统化公共卫生服务。张德庆紧跟潮流,创办了“掌上微健康”和“妈咪宝贝伴侣”两个微信公众号以及“健康管理预约诊疗群”,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整合患者资源,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束发之年,反哺故土;三代行医,衣钵相传。躬耕杏林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明察秋毫求精准,心存大爱乐奉献。”这是山东省临沂市首届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上,评委会给张德庆祖孙三代扎根山村,守护乡亲健康的颁奖词,也是对大山深处祖孙三代70余载乡医传承最真实的写照。在沂蒙大地这片红色沃土上,张德庆以一名乡村医生淳朴的情怀,用无悔的坚守,诠释着他无私大爱的人生追求。 “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干的动,我就一定秉承好沂蒙乡医精神,永远做一名百姓信赖的好乡医”张德庆这样说。


怀深情创办展馆,让乡医精神走出大山


建设一座沂蒙乡医文化展览馆,把沂蒙乡医的事迹记录下来,把沂蒙精神和沂蒙乡医精神传承下去,是张德庆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走进展馆,桌面上摆放着的手稿资料、行医仪器、装备里积攒着岁月的痕迹,它们见证过一代又一代乡村医生的努力。展馆墙面上挂着感人至深的乡村医生的事迹,那些用平凡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奇迹”,教育和启迪了后世广大医务工作者。


 图为沂蒙乡医文化展览馆标识


“他曾任八路军鲁中二支队医务主任,三十年代在山东沂水创办中国国医学校,擅长诊治神经衰弱、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不孕症等内科、妇科疾病……”讲到展馆里陈列的事迹时,张德庆侃侃而谈。从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展馆的装饰布局,屋内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物件,张德庆都熟悉无比。


橱柜里的手稿资料,纸张已经破旧泛黄,部分书籍还有被老鼠啃咬过的痕迹,小小的陈列室里摆放着一台电视机,播放着乡医文化展览馆的纪录片,其中就包含着张医生家四代从医的故事。张德庆说:“我创办这个乡医文化展馆,就是为党员干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众接受医疗教育提供服务。”二十九年过去了,他依然驻守在大山里,讲好乡村故事,守护百姓健康。



战争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懂得伤员的痛苦,他们甚至跳出隐蔽地战壕,冲入突围口,在一个个掩体间穿梭,将轻伤员的伤口消毒处理并止血包扎,将重伤员初步处理后送回后方,他们是“白衣战士”——战地卫生员。建国以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论严寒酷暑,翻山越岭、走遍村庄小巷,将心比心,用他们的爱心、诚信、细心,换取老百姓的舒心、安心、放心,他们是中国医疗的第一道防线——乡村医生。


不同的年代,共同的坚守,无私、大爱、奉献,谱写着沂蒙精神和沂蒙乡医精神的内涵。一家四代,从“医”而钟,他们是乡村医生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未来,张德庆一家将继续坚守乡村、守护百姓,让乡医精神走出大山,让更多的人了解乡医文化。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