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雕传承:七分痴绝三分技,朝朝与石话长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频道

歙雕传承:七分痴绝三分技,朝朝与石话长生

2021-07-14 17:25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曾子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1712日上午9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歙县“品歙雕,传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话歙砚雕刻艺术家柯崇,交流和探讨歙雕艺术的核心精神。柯崇先生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分别从歙雕的基础要素,传承人必备的素养以及歙雕技艺的理念和精神核心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团队成员正在采访柯崇(安徽师范大学 闪静雯 提供)

“要真兴趣,才易下得苦功夫”

上午930分,对柯崇先生的采访正式开始。柯崇先生简要地介绍了学习歙雕的基本过程和自身经历。他十分强调兴趣在歙雕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点明有了兴趣,刻苦钻研的精神便容易培养。而且,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旺盛,也是坚持雕刻的最大动力。

与此同时,耐心和细心也是歙雕学习的必备条件。顽石要成为好砚,其间要经历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雕琢。磨平石头,也是在磨去自身的浮躁。雕琢石头,也是在雕琢自身的灵魂。

柯崇先生也认为,“天下哪有易学的技艺,有的只是好学的人而已。唯有精诚,才是学习歙雕的不二法门。”兴趣固然重要,恒心和毅力更是歙雕学习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功夫在诗外”

在谈及歙砚技艺传承人最重要的素质时,柯崇先生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要做好砚台,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雕刻师,还是要在砚台之外多下功夫,最要紧也是最困难的就是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积淀。”

柯崇先生最著名的作品——《庄周梦蝶》砚台、《西厢记》砚台都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同时,他也着重强调结合地方特色,吸取徽派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的特点。徽派建筑风格以及样式花纹和题材故事,都对歙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徽派建筑上的八仙过海图案(安徽师范大学 曾子桃 提供)

“还要明确的一点,图案是最表层的,其中的文化意蕴和民族情感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柯崇先生指出,不能仅凭单一的技巧制作砚台,其中要包含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人云亦云,作品的面目是模糊的。仅凭技巧,作品的精神又是单薄的。

“雕刻的过程也是和石头交流的过程”

在采访的过程中,柯崇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他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一方雕刻着老子出关图案的砚台。这方砚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智慧的融合,也是歙雕技艺经验与雕刻理念的统一。

“去发现石头,雕刻石头的过程也是和它交流的过程”,这是柯崇先生雕刻理念的核心。 正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当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隐匿在深处的道也慢慢显露。“与石头交流”,这就是柯崇先生的道。

事实上,《老子出关》砚台的原石,表层不够周整方正,其上的金纹也斑驳错杂。当众人建议磨去原石的表层时,柯崇先生心中却早有定夺。

表层不够平整方正,那就依着原石的起伏描刻山峦劲松。高处狭处雕远景,山小松奇,楼阁掩映在松林中。低处宽处雕近景,岩峻松高,冠盖如云,老子骑牛而过。大块的金纹散在近景的苍松之中,为松镀上一层金黄。细碎流散的金纹则成了东来的紫气,斑驳交错的金纹也成了随风聚散的云气。

柯崇所制的《老子出关》砚台(安徽师范大学 曾子桃 提供)

“要依着石头的纹路来,以不雕见雕。砚台的精华不在于人工的斧凿,而在于自然天成的纹理。”柯崇先生这样说到。从1986年至今,柯崇先生刻砚已有三十五载。积累的经验和日渐精进的技巧也正是他雕刻理念的重要基础。规整周正,线条均匀,可雕作古琴。圆润柔曲,宜刻为摇曳的莲叶。正是在将一块块各有特色的石头雕成一方方各异的砚台的过程中,抽象的意蕴从经验中升华,最终成为了理念的内核。

此次采访,不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歙雕技艺的认识,也进一步发掘出了歙雕技艺本身的理念精神和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歙雕,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时至今日,歙雕,早已经成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