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许下的愿望都实现了吗?
这篇文章献给
所有曾经认为自己没有机会
没有选择的你
请一定要相信你自己
支持你自己
“每次回老家,都要趟过一条小溪。小时候的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凶险的关卡,水又深又急,好像人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当我长大以后却发现,它只是一条普通的、浅浅的小溪。”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坎坷,当我们面对这些坎坷时,会由于各种原因在那处摔倒、停滞不前、甚至走错方向。我们有时候也许会觉得,如果有人拉自己一把就好了。而未来某一时刻的自己,回过头也许会发现,这些坎坷其实没那么难去跨越。走出困境的我们,如果有机会帮助其他在那里踌躇的人,也算是回应了自己当时的祈祷吧。
若没有踏过万里便不够延续故事
@小碘伏烟灰缸: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说我太笨了,告诉我高中千万不要选理科。我当时很困惑,因为我的文科成绩差的一塌糊涂,而理科中只有数学不太好,但也不至于到差的程度。但他的话让我难以忘怀。
高一结束以后文理分科,我终于不得不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却无法向任何一条路踏出一步。我是个喜欢文学的人,但是我对于文科可以说是完全不感兴趣,反而对物理生物的世界情有独钟,成绩也很好。这样看起来我选择理科似乎是不需要犹豫的事,可初中数学老师的话却像一双大手挡住了我的去路。
当时妈妈帮我分析了很多,并告诉我老师的意见并不能替我做决定。我一直犹豫到最后一刻才选择了理科,后来我也不止一次地怀疑过自己的决定,直到逐渐找到学习方法,成绩上升,考上兰州大学,我才慢慢释怀。
然而这件事的阴影是,从那以后我都认为我不适合文科。直到上了大学,某一次机缘巧合我喜欢上了历史,并且轻而易举地记住了那些我初中怎么也记不住的历史事件和年份。那时候我明白了,我并不是完全不擅长文科,只是没有找到方法。我意识到妈妈的话是正确的,但我当时并没有听进去。现在想来,因为妈妈念书时她自己对文科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她完全不喜欢理科,所以她的话对当时的我并没有说服力。既然这样,我想,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我,也许在指导这些迷茫的学生时,说的话可以更有力一点吧。
我认为在面对选择文理或者其他类似的事情时,学生们其实很需要被引导、被支持,但对未来的判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成绩和兴趣。我不禁去想,有多少人没有做出他们最好的决定呢。也许他们现在也很成功,但他们本该在不同的领域闪耀啊。
于是,后来我和邻居家的孩子们、朋友的弟弟妹妹们聊过。我告诉他们,老师们只是见过很多学生的普通人,而你是不同于他们之前见过的任何学生的独立的个体,你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其他人的评价最终也只是作为参考,如果你心里认定他们说的不对,不要犹豫,要相信自己。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忘记思考,不要被冲动蒙蔽自己的心。他们最终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当下的他们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虽然不知道我的话究竟起了多少作用,但我想,应该会减少他们的迷茫吧。
@杨树与白桦林:
我从小开始学小提琴,是作为艺术生被录取进我的高中的。那时候我一边学习,一边参加乐团的各种活动,两方面都没拉下。我的学习成绩不错,而且被物理老师定为参加物理竞赛的培养对象之一,为此我的学习的动力更强了。这种“盲目”的热情一直持续到了高三,而且并没有消减的意思。乐团的很多人都继续走了艺术这条路,而我选择普通的高考。那时候的我甚至没有一丝犹豫,或许我当时认为即使选择高考,也可以将两件事一碗水端平,又或者我根本没有思考。
上了大学以后,我逐渐发现我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练习小提琴了,在学业面前,它似乎理所应当地退居第二。这时我才开始思考究竟哪件事对我更重要,在纠结了不短的时间后,我才意识到,小提琴只能从我的“事业”变为我的“爱好”,但我也不会放弃它,小提琴依旧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少年热血作品都有主角不顾一切地踏上一个旁人不理解或很少人去追寻的道路的情节,我认为他想表达的并不是多么“不管不顾”,多么“不假思索”,而是希望大家有一种认定了就不放弃的勇敢。在这些作品中,“看不见的未来”指的是接下来会遇到什么,结局会怎样我们并不知道,而不是指梦想和为之奋斗的信念,这两者一定是清晰的,牢牢地抓在手里的。
我想告诉其他人的是,在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一定不要根据自己的直觉就立刻下决定。我们会短暂地对一件事充满热情,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这种热情。虽然我很幸运,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做出的决定和我现在认真思考过的结果是一样的,可我还是希望我当时可以好好地考虑这件事。但我并不是每次都会这么幸运,其他人也是一样。最难的部分就是跳出自己现在的热爱、冲动,冷静地思考自己究竟想追求的是什么。
所以每当我身边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我总会试图让他们多思考一下,即使我并不能替他们分析和做任何决定。当他们完全清楚自己的朝向时,我就会感觉我的愿望实现了。
找到自己的活法,别让这个梦消亡
@犯鼻炎的滚筒洗衣机:
小的时候,我和我的发小的梦想都是长大以后当老师,这个梦想并不具体,我们当时根本没有想过当什么老师、怎么当上老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一定要对学生好。然而如何才算是好,我们当时也并不清楚,只是模糊地认为,要相信学生,仔细听他们的理由,不要随便惩罚学生,要多鼓励做的不好的孩子,也永远吝啬夸奖。
当我们逐渐长大,遇到了更多的学生,更多的老师,更多的事情,于是更加地意识到当老师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即使再怎么努力,还是有数不清的无奈。我们不再追求完美地解决这些事情,而是希望脚踏实地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点点,一点点,我们深知,每一个一点点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
但我最终由于承受不了这份压力,没有选择考取师范类的专业。可我的发小依旧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她对我说,不用自责,我们先照顾好自己,有余力再去帮助别人。
是的,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束火,我们正是靠着这些光亮走在昏暗的人生道路上。和她一样的老师们,及时拯救那些黯淡的光芒,并让无数的学生们手里的火燃烧得更旺,以便他们对未来要走的路更加清晰。而我虽然只能照亮我自己,但这没什么可自责的。也许走在路上的陌生的旅人们,擦肩而过时,他们的火光也会短暂地照亮彼此的路吧。
我意识到,我不一定需要做老师才能影响别人的人生轨迹,也意识到这种改变并不一定是巨大的转折。在我过好自己人生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周围的人,即使这种影响小到我和他们都意识不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自然也会显露出它的作用。
我的发小在未来送走一批批学生的时候,也许就是她亲眼看着我们俩的愿望实现的时候。而我或许无法看到我对别人的改变,但我知道,当我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时,我对别人的影响也会更大、更积极,这也算是亲眼看见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吧。
带领着灵魂驶向光明的彼岸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华坪女子高中的校训。张桂梅说:“女高校训给了孩子们自信,让她们能勇敢走出去。读书能改变她自己、她父母和她家庭三代人的状况,她一定要有改变的勇气。”
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
学校建校12年以来,已有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了教师、警察、医生、军人等岗位,继承着张桂梅的意志。无数还在生活中挣扎的女孩子们发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每一年,她亲自看着她们走进高考考场时,她觉得,她的梦想已经算是实现了。但她的成就不会止步于此,被她影响的人们——不仅是她的学生,都将把她的意志传承下去,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让每一个梦想都能飞出大山。
午夜更替,日出依旧
这些都是新的起点
每一位为了祖国奋斗的人,都希望自己可以亲眼看见他们的愿望实现,然而做出成果、实现梦想都需要长久的努力奋斗,往往需要几代人来实现,他们不一定能真的看见。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每开拓一段未知,就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出现,等待着我们去征服。过去的他们知道,现在的我们也知道。国家是一个整体,我们追逐着的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梦,总有人会生活在我们为之奋斗的美好图景中,他们也在为更好的未来奋斗。每一代人之间就像传着一个个理想的接力棒,接过的是辉煌的成果,也是继续创造的责任。
中国能获得今天的国际地位,掌握话语权,两个甲子之间的巨变,正是千千万万的为了革命前赴后继的党员与人民的不懈努力。他们的灵魂永存在于理想中,而我们继承了他们的理想,借着我们的眼睛,他们亲眼看着他们的愿望实现了。
也许从百年的单位来看,我们都只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点”,但只有有了这些“点”,才能汇集成影响世界的力量。推动时代发展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某一个人,而应该是身处时代中,为了美好未来努力的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个人的力量是大是小,我们都是支撑国家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致身边正在奋斗的人,和未来继续奋斗的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变的更好,我们的潜力没有止境。每一次回首,会发现一切都值得。
回头就当作初次遇见
“所有美好都藏于时间的缝隙里,让生活变成了有光照进来的地方。”
——叶广苓《我爱这热闹的生活》
时间是一条不停向前的河流,身处河流中的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回到过去,绕过那些坎坷,逃避那些痛苦,但也由此了解规避这些风险的方法,或许有机会可以帮助其他的人脱离束缚着当下的他们的枷锁。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蜕变成今日更好的自己。
我们拉起那些在深渊里挣扎的人的手
就好像拉起当初那个无助的自己
就好像跨越了时空
站在自己面前
笑着说
没关系,坚持一下
一切都会变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制作 | 张静怡
校对 | 温凯玲
审核 | 朱佳君 张驰豪 王若冰 陈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