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助长效,流水人家万事新
巍巍群山碧水间,霭霭夏空乡风传。七月初,湘潭大学赴邵阳县青草回族自治村乡村振兴帮扶团抵达调研目的地——青草回族自治村。作为黄亭市镇唯一的回族自治村落,同时也是邵阳县最早脱贫的村落,青草村的发展路径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当地独特的文明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五百年悠古岁月,酝酿着青草村独特的村落文化;百代的薪火传承,镌刻着回忆里民族的奋斗精神。为了解其村落精神,调研团队在当地村民张升青的带领下首先考察了当地百合、甘蔗种植及发展现状。
一、青草地上的“百”家之“合”
驱车进入青草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片修葺严整的嫩绿色稻田。夕阳正好,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镀上了一层薄金。夏风吹拂下,甘蔗修长的叶片如同广袖般流动铺展。村落随山势而蜿蜒,街道清洁,村民各得其业。
良田美池桑竹遍赏,调研团队来到青草村活动广场,村民张升青十分热情,主动带领团队参观百合加工过程。团队积极参与实践,在张升青的指导下,帮助村民晾晒百合。据了解,当地百合还在生长期,能够收获并且晾晒的百合并不太多,而且质量普遍不高。“现在还是小熟”,张升青说到,“等到8月底、9月初,百合就大熟了。”
调研团了解到,当地村民多是一家一户散种百合,但由于种植户数较多,大约有50-60户,总体上看,百合产量仍然较大。9月份是当地村民农忙的时节, “有时候一家人忙不过来,大家就会帮着一起收(百合)”,张升青说。与此同时,张升青还向我们展示了利用百合加工成的的百合粉。相比于晾晒成为干百合的再加工产品,百合粉的数量明显较少。一方面是因为百合粉加工过程更为繁琐,有洗涮、榨汁、沉淀、晾晒等多条工序;经过脱水后制作出的百合粉与鲜百合之间的比重悬殊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受制于青草-隆回的供需结构,百合粉作为高级加工品收购数量较少。
(图为村民制作的百合粉)
流转种植地力长,持续发展产业旺。百合对土质的要求很高,透气的沙壤土为最佳选择,在种植过程中,对地力的消耗也较大。“百合看土的。好土出好百合!我们这个(百合),种一年,歇三年,不能种啦。”张升青指出。当地村民为了获得更高的百合产量,自发组织起来用流转土地的方式种植百合。对已经种植过一季的土地,选择其他对于地力要求不高的经济作物,如甘蔗、玉米等。村民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土地最大化利用。
(图为天子湖局部景色)
产业转移创新路,吸纳就业馈家乡。青草村所在的地区临近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考虑到环境保护的现实问题,当地的百合并没有实现集约化种植,而是选择将百合的大规模种植地、加工场转移到怀化、隆回等地。青草村外出务工村民致富不忘家乡,通过产业转移,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进而反哺乡村。
青草村村民深知“竭泽而渔”式种植方式对地力的损耗,因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该地百合每年产量稳定质量上乘;村民群策群力合理规划用地,充分发扬团结精神,实现人地和谐共处。
二、天子湖畔的“甘”霖与红“蔗”
穿过青草村活动广场,成片的甘蔗呈现在调研团眼前。“我们这个甘蔗引种的是广西那边的(种类),每年产量稳定,质量好,好管理!种上了最多七年可以不管的,都有产出。”因为甘蔗易种植、好管理,青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甘蔗。当地甘蔗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调研团还了解到当地甘蔗加工工艺——古法红糖工艺的基本情况。在张升青的带领下,调研团参观当地制作红糖的两台机器,并掌握了红糖的具体制作流程:“先把甘蔗洗净去皮,放到这个入口处,然后榨(糖)水,(糖)水出来之后,用大火给它熬干,干了之后晾上几天”。红糖的制作流程并不复杂,但从榨汁到晾晒所需的时间成本却很高,是一门需要耐心等待的“学问”。为保证红糖产品的质量,当地村民在霜降后才会开始大规模生产红糖,“那时候的甘蔗最甜,过了那一阵,就没有那么甜了。”张升青解释说。
时间的慢慢沉淀,等待迎来佳期;古法“匠人”精神,红糖凝萃出独特风味。青草村的红糖产品在业内享有美名,这来自于青草村村民对于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
(图为古法红糖生产机器)
跟随张升青的脚步,团队成员走上田垄,翠绿的甘蔗如同画卷般铺展在两侧,望向远处,甘蔗的绿大面积晕开,红瓦的房顶点缀其中。张升青说,当地的甘蔗种植面积大,当地甘蔗年产量可达几十万斤之多,加工而成的红糖数量也相当可观。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互联网媒体传播作用日益增强、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青草村的“酒香”急切需要借助科技力量,飘出长街窄巷,让更多人“闻味而来”。早期青草村红糖产品由于宣发力度不够等原因一度滞销,如今该地红糖产业不仅在加工环节流程清晰,在宣传、销售各环节也进行了专门管理,做到了产销一体。
在包装方面,青草村对红糖产品进行精品包装,同时设身处地为消费者考虑,改造产品形式,使之符合日常生活需求,便于产品销售。“包装产品嘛,就搞那个包装袋,印上我们青草村的名。我们的红糖,不是掰着吃,给它切块,装一个小盒,一块块吃,方便生活!”张升青自豪地说。
在销售方面,当地的红糖产品依托线上宣传方式,不仅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未来还将实现品牌化运营。在电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青草村的甘蔗再加工产品如红糖、甘蔗酒等经过线上宣传,提升了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选购青草村农产品;青草村村民对本地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也是产品越卖越好的重要原因:“我们不卖假货!”这是张升青的承诺,也是青草村村民传承百年的精神品格。
三、扶贫政策千秋业,民族精神百代传
青草回族自治村于2014年确定为邵阳县贫困村,2017年成功脱贫。短短三年时间里,青草村从生活无保障、生计有困难的贫困村落蜕变为产业发展兴旺、村民安居乐业的脱贫示范村。
这一方面受益于党和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正是因为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政策的帮扶,青草村优质的农产品才走出了闭塞的山村,走向全国,实现了当地经济的长足发展。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青草村村民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离不开青草村村民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团结文化;更离不开青草村村民深耕田野、深挖建设的勤劳品格。创新精神、团结文化、勤劳品格互相联系,互相发展,结合成为青草村独特的艰苦奋斗精神内核。
正是因为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艰苦奋斗精神,青草村村民才能乘着时代发展的东风,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当地经济迈向新的台阶。
挥别青草村晚照的夕阳,调研团结束了一天的行程。青草村村落精神所蕴含的振兴之道仍旧“欲抱琵琶半遮面”,有待调查团队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马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