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盛唐,一览唐代官职那些事
走近盛唐——《盛唐政治制度研究》读后有感
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想要了解唐代为何兴盛、兴盛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后世有何影响,由吴宗国先生主编,雷闻、叶炜、刘后滨、孟宪实先生等一同参与编写的《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一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吴宗国先生等通过对新旧史料综合性的考察,探究了包括唐代前期三省制的前身与发展建立的过程、隋与唐前期宰相制度(名号、职权、政事堂、人员配置)的变化、使职问题的研究、文官出身与铨选的运作、文书胥吏系统的特点等在内的历史问题,强调关注政治的实际情况和政治体制变化发展的脉络,而不仅仅局限于有关制度的记载条文,比较全面的展现出盛唐时期唐代中央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呈现出盛唐时期唐代政治制度的基本面貌。
孟宪实先生在讨论唐前期的军事使职问题时,结合唐朝兵制的变化、军镇制度、节度使制度及军镇内部的官僚组织对盛唐军事使职的影响,指出节度使制度的增长与军事使职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全书讨论的重点是有关唐前期的三省制,相较于其他学者们难免会落入将宰相制度、君相关系、三省制合为一体抑或是以权力的制衡对三省关系、本质进行研究的窠臼,本书编者则另辟蹊径,认为宰相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人事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是在文书行政中彼此关联、互相依赖、职责明确的中枢机构,拓宽了史学界对三省制的研究思路,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三省的职能及其单独作业与合作工作时的运作机制,从而有力推进对三省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
将各类史料文献相结合并进行灵活针砭考察也本书研究的一个特色,如研究唐代前期的使职问题时,作者将《唐会要》中的记载与李肇《唐国史补》中的文字记载相比较,强调苏冕重视财政、李肇重视军事,两者互相结合起来,就正好概括了唐朝前期使职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又如第九章作者利用《旧唐书·职官志》对唐前期文官的出身与铨选进行研究,作者除了理清唐代文官出身和入仕途径发展变化的轨迹之外,还结合新的史学著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来对唐代科举制的考试原则进行探究,提供了许多辩证看待所谓新旧史料关系的启示。
作者在理解新制取代旧制时,没有认为这是对旧制的一种占夺、破坏,而是将之看为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调整,如本书并没有将使职的出现理解为侵犯原制——本司制,反而认为使职制度与原来的管制体系相互协调,是一经一纬的配合机制;作者也没有从三省制破坏的角度来理解三省作用、地位的转变,而将其看作从三省制到中书门下体制的转型。这种研究主张不仅可以让研究者重新审视和理解唐人、宋人对隋唐制度的记载,也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史研究提供了启发。
纵览全书,可以发现尽管吴宗国先生对盛唐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与其弟子不尽相同:吴宗国先生在研究三省的发展与三省制的建立、隋与唐前期的宰相制度时更重视统治集团的升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形成对照的是其弟子雷闻、叶炜、刘后滨、孟宪实先生在研究各省的具体地位与作用等时更注重政务运行机制和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但他们同样关心制度的实际情况和体制运作,在理论层面具有鲜明统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