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古韵 |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淮南师范学院)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至,北风起,吹走盛夏酷暑里的热风,带给人们一丝凉意;因昼夜温差,清晨有雾气产生,窗外植物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小露珠;这时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感阴而鸣,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快过去。
(图片来源:孙瑞雪)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往往白天很热,夜晚凉爽;而一场秋雨则是降温的最大法宝。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大,但白天仍然很热,故有“秋老虎”之说。人们总结出了24个秋老虎的说法,认为若立秋当天无雨,那之后的24天同样很热;若下了雨则是“顺秋”,天气会越来越凉爽宜人。
“伏虎”降温的最大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人们对秋雨是欢迎的,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因此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场秋雨,久“热”逢甘霖。
立秋后的民间习俗又有哪些呢?比较著名的有“贴秋膘”、“啃秋”和“晒秋”等。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
(图片来源:孙瑞雪)
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而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夏长”到“秋收”而相应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季养生一定要注意保养体内的阴气。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就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初秋时节,不少地方仍然是湿热天气,导致人体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如果可以吃些性温的食物,尤其是粳米或糯米,均对健脾胃、补中气有极好的效果。为缓解“秋燥”,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