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方言调研之旅进行时:聆听一句乡音,体味一方人情
方言,是活化了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厚重华夏文明的内在的基因密码,是一切生命形态盈缩消长后必须回归溯源的根本。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指出的 “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号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吴侬软语,江淮皖韵”团队以安徽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中心优秀成果为坚实基础,怀着深入探寻方言之奥秘的决心和对方言难以留存和传承的现状的忧虑,分头前往合肥、芜湖、滁州等地,游走于各乡村城镇的街头巷尾之间,聆听句句乡音,体味五地人情。
五线并行,紧锣密鼓赴实践
由于疫情防控态势依然严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吴侬软语,江淮皖韵”调研团队决定临时改变调研策略——即五位队员分头行动,就近调研。
团队成员前往当地文旅局进行方言调研(安徽师范大学汤文静提供)
虽然分头行动,但是团队的调研进度并没有因此延误,而是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一开始,团队成员遇到了不少需要独自克服的困难。团队成员徐心怡向记者介绍道:“其实一开始我们还很担心分开行动会加大交流的难度,滞缓调研的进度,毕竟分头行动个人就相当于一个团队,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怎样择选符合条件的调研对象、怎样让调研对象自然而然地说出方言同时又能操控设备。”
团队五位队员并不着急立即投入调研,而是做好一系列准备:熟悉操作录音设备和录音软件;密切联系指导老师,虚心接受指教;定时运营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充分完备的前期准备为现今紧锣密鼓推进的调研过程提供了坚实基础。
兼容并包,同中求异精鉴别
五位队员分别来自省内五地,同时五地分属不同方言区,包括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各地日常所说方言也类别各异,既有江淮官话也有吴方言。
团队成员正在录制方言音频(安徽师范大学 汤文静 提供)
既已博采多地方言,更需精鉴细微差别。记者了解到,即使属于同一方言,合肥话和淮南话也各具特色。团队队长汪心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像我家乡的淮南话和团队成员汤文静家乡的合肥话同属于江淮官话,但我和文静在交流时发现两地方言也有不小的差异。我们俩如果用各自方言交流,没办法无障碍地对话,这也是我们调研时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博采与精鉴的深度融合使得洞见安徽方言甚至是华夏语言的恢弘度和自由度成为可能,使得总揽地域文明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成为易事。方言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本就是既各擅其妙又相辅相成的。博采只为精鉴,精鉴促进博采。
乡音无改,风趣童谣蕴人情
一曲流行于合肥老城区的悠久童谣“和尚头,打酱油,一打打到四牌楼,你烧香来我磕头”极具老合肥地域风情和方言音韵特色。据市民王先生的解释:四牌楼是老合肥市中心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和尚头”是当地人民对孩童的亲昵称呼。过去四牌楼贡有文曲星的神像,“和尚头”们对着它磕头烧香,以祈祷以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各地方言确实存在语音上的差异,但其中留存的普遍人情和美好愿景确是永恒的。正如这首童谣中流溢出的温软流畅的乡音、乡音中蕴含着的企盼孩童大有作为、及第仕进的强烈愿望从未改变。
四牌楼的旧貌早已不见,但像《和尚头》这样诸多满载着童年回忆的经典童谣仍旧传唱在老一辈人的口中。团队调研的目标正是在响应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展语言资源保护的号召下,以方言这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为桥梁,感受其中所凸显的地域的人文历史底蕴,同时探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方言及方言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方言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以及保护安徽方言资源的多样性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