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湖大学子三下乡:赓续扶贫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乡村兴则国家兴。自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努力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7月12日,湖南大学赴隆回县关于建立评价乡村振兴模型的社会实践团到达隆回县虎形山乡白水洞村,依托实践团前期的数据收集,走入这座和湖南大学一对一结对脱贫的村落,亲身体会白水洞村的乡村巨变和当地人民的努力。
白水洞村位于隆回县雪峰山脉高寒山区,是湖南大学就定点扶贫帮扶村落,它在2018年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并先后入选“湖南省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等。曾经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偏远瑶寨,如今借力湖南大学的“赋能”,凤凰涅槃般焕发了新生,呈现出独特魅力。
通过走访调研、访谈干部、工厂实地参观等调研,实践团发现白水洞的发展是从根源上解决各家各户的生产力水平开始,并从多方面的基础设施上完善发展的可能性,为白水洞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助力白水洞的发展拥有长久扎实的道路。
湖大助力路路通,因地制宜创新意
2015年初,湖南大学派出工作队来白水洞村驻村帮扶。到如今,驻扎在白水洞村的湖南大学工作队已经是第三代,而工作队的人物也从助力“脱贫攻坚”转变到了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当地现在的主要粮食作物富硒大米是湖南大学针对当地的土质和独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在当地村中推广的一种稻谷品种。工作队还邀请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为白水洞村编制村庄规划,在村里实施厨厕改建、特色民宿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近10项规划设计项目,帮助推动乡村旅游和新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当地文艺表演队、旅游协会,推进特色农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风情旅游融合,并结合当地特色,帮助白水洞村修复了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坊,设计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鱼、千年石棺等10多处旅游景点。
实践团还从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康添慧处了解到,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村庄的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水洞村发展的关键就是交通。除了线下的交通发展,工作队还联合湖南大学开通了线上发展,帮助白水洞双线走出去,与外部进行沟通和交流,摆脱了原来村落内外封闭的情况。
多种产业同进步,安闲农忙绰有余
在扶贫前,白水洞村的产业发展仅仅只有农业。村民们的收入来源十分单一,一般就是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留在村内的多为老人和小孩子,中青年留下的非常少。而现在在村民的努力和湖南大学的定点帮扶下,白水洞村已经走入了多个产业共同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阶段。除了农业的继续向高质量稳定发展外,第二产业茶叶、茶油、羊肚菌等加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建设都日益提高。
2015年湖南大学设计院受邀来到村内,从包装、加工、品牌到营销给予指导和帮助,并出资5万元设立茶厂品牌提升项目,白水洞村的虎九雾语茶业有限公司今年有望入选中国茶叶蓝皮书。
当地通过依托稻田、民居和民族特色,打造了梯田、民宿居住和民族晚会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业,在虎形山乡乃至隆回县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基础设施面面俱,衣食住行保障全
对于任何村庄来说,所有的发展都要建立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白水洞村居民住处大多较为分散,且多住在山间,出行不便。但是实践团调研发现,现在的白水洞的道路硬化基本全部普及到了家家户户。
在湖南大学的帮助下,当地新建了白水洞村赫曦小学,解决了当地上学困难的问题。村中新开了多家小卖铺,为买生活需要品提供便利。几年的帮扶中,村内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的提高,从前限制村内发展绊脚石也逐渐被工作队和村民磨平。
因袭优势续发展,本固枝荣再繁荣
康添慧介绍,下阶段将针对地域特色遴选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将白水洞村打造成“试验示范区”,凝练可推广、可复制的高校扶贫经验与模式,以点带面助力隆回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衔接乡村振兴。
实践团在走访中也发现,白水洞的产业大多都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在后续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潜力,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白水洞会向着更好的未来发展。
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这次在脱贫摘帽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调研,实践团的成员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具体情况,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对于接下来的实践调研也积累了更多经验,为做好乡村振兴的数学模型奠定更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