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丝竹传承迎新貌,上大学子共助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社会实践/ 丝竹传承迎新貌,上大学子共助力

2021-08-12 21:01

来源:上海大学 汪天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非遗文化,感受非遗独特魅力,日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非遗红色小分队走进上海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浦东新区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了以“探寻非遗江南丝竹创新发展路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职能部门助力,传承基地认定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使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音乐具有典雅、细腻、流畅、委婉的特点,是秀美的江南山水及善良纯朴江南人民性格的生动写照,是我国民族音乐中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乐种之一。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都市的发展让江南丝竹原本在民间生存的环境逐渐消失,乐团也逐渐减少。从“手艺人”到“守艺人”,需要传承人群的情怀与奉献,却不能仅靠他们的情怀。目前,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数量已达24从纵向看,市群众艺术馆和相关区非遗中心进一步深挖出了优秀的丝竹团队,且将江南丝竹保护网络扩展至了村居,加强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保护网络间的互动。本次调研单位上海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浦东新区周浦镇文化服务中心都已被认定为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

 

图为两街道丝竹非遗传承的宣传栏。通讯员供图

创新发展路径,促进非遗传承

实践队通过对两单位的丝竹传承人访谈了解到,传统的江南丝竹更多属于即兴演奏,大家虽共用一个母谱,但可以在节奏内自由发挥,通过“嵌档让路”“分离填充”“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等手法,使音乐有了支声复调的丰富音响。这种即兴演奏体现了演奏者的无限创造力,讲究团队的配合对团队成员的默契度要求极高。松江万谷丝竹社的区级传承人杨建国老师对此说道,“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玩。三五个人,他们围着一张八仙桌,把乐器放在上面,没谱子,泡一杯茶,就这么,我们就玩(奏)一个 《三六》,《老六板》。就这样,一起玩起来。江南丝竹的一个曲子,你演奏100遍,100遍都有变化。”且由于传统江南丝竹演奏的灵活性较大,不易进行大规模的传播保护工作。新的江南丝竹对于曲谱相对比较严格,不能自主创新,每个乐器都有子乐谱,曲风更接近民乐,更易广泛传播。

图为小组成员对江南丝竹的传承人进行访谈。通讯员供图

此外,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比赛来促进其宣传与传承工作。例如会进行现场表演,包括进公园、进学校、进商圈、参加各种丝竹比赛,还会组织乐队进行公益展演。在每年的非遗日会去到各个公园/剧场举行江南丝竹的乐队展演,为居民提供近距离接触江南丝竹的机会。各传承基地也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松江区万谷丝竹社把江南丝竹带到国际的一些非遗展会上,例如米兰和比利时的非遗展会。浦东新区周浦镇江南丝竹社会定期组织镇上各个村级的乐队在剧场里共同举办一场表演,每个乐队表演两个曲目,互相交流切磋。


观看丝竹表演,队员体验扬琴

实践队成员在松江区非遗文化传习基地观看了万谷江南丝竹社的精彩表演。万谷江南丝竹社首先以一曲欢快的《喜洋洋》作为开场曲,对我们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又演奏了《苏堤漫步》、《紫竹调》等著名曲目,通过实际演奏向实践队员展示了江南丝竹的魅力,加深了实践队员对于江南丝竹的认识与理解,切身体验到了传统江南丝竹和新江南丝竹的区别所在。

丝竹社演奏结束后,传承人杨建国老师邀请实践队员体验敲扬琴,杨老师告诉实践队员,扬琴是一种兼具打击乐器及弦乐器特点的乐器,演奏时,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并传授实践队员各音符的所在琴弦位置。实践队员纷纷上前体验,并独立敲击出了《小星星》、《两只老虎》等较为简单的音乐,获得了丝竹乐队成员的一致赞扬,实践队员也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得到了丝竹文化的熏陶,强化了对于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松江区万谷丝竹社开放日表演紫竹调。通讯员供图

  实践团队成员体验扬琴演奏。通讯员供图

据悉,本次调研是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非遗传承和发展的一次生动的实地调研学习教育活动。传承非遗文化发展伟大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就如何为当下的上海江南丝竹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出谋划策。通过此次调研,同学们纷纷表示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努力为党续写新时代新的历史篇章增砖添瓦。

 图为团队成员与浦东新区周浦镇江南丝竹社传承人合影。通讯员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与松江区万谷江南丝竹社合影。通讯员供图


【责任编辑:士大夫】
返回顶部